美国人想去中国(一个美国人往返中国37年,拍下无数消失的景象,数万网友感动致谢)
一个93年的英国帅小伙,
过去三年半里,他到达中国23个省,
为中国自然地貌和城市景观,
拍下大片,仿佛一幅幅“现代山水画”,
惊艳了无数中外网友。
50万粉丝,纷纷喊着要跟着他照片里的地方,
到中国各地旅行。
“有些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经常强调交通和雾霾,
但其实中国还有那么多美丽的角落。”
而另一位日裔美国爷爷,更厉害!
年过70岁,竟在Instagram有百万粉丝。
从1982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第一次来中国,
一直到现在,
他保持固定频率、反复不断地回到这里,
为中国人留下了整整37年的珍贵影像不少中国网友在他的照片下留言:
太感谢您的记录了!
撰文 陈子文、周树婷
麦克·山下麦克·山下今年已经70岁了,拍摄中国37年。
1982年,麦克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的37年,他不间断地来到中国几十次,拍摄范围从西藏、新疆的边境地区,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覆盖中国各个角落。
一个日裔美国人,竟为中国这近40年,留下了厚厚的影像记录,珍贵无比。
这是1982年的北京街拍,一群素色服装的自行车人群中,红衣女士特别醒目。
1982年,北京人这样防风沙。
1982年南京的长江大桥上,4车道,车流繁忙。
1986年第二次来中国时,麦克在上海,体会了一把堵塞的交通。
1989年的大理洱海,那时候没有游客,只有当地白族的渔人和农夫。
那时的洱海,人们开心时一头扎进水里游泳。
洱海边燕式跳水的男人,刹那间在空中飞跃的身体,与远处的天际线平行。
1991年洱海边,渔民在用鸬鹚捕鱼。
1991年云南景洪的街头,用三轮车和旧桌子搭出的露天游戏台,熊孩子、男青年纷纷专注地用电视屏幕打游戏,这才是真正的打街机啊!
1991年,云南滇池边的村庄与稻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详的农耕生活。
1991年,云南西双版纳,一位傣族的女性在稻田劳作,女孩的装束现在看都如此个性又时髦。
湄公河峡谷上方的吊桥,一位农人放牛路过。
乐山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高跟鞋女子在乐山大佛前留影。
杭州西湖边,一个银发苍苍的老人,在做伸展运动。站立一字撇,厉害了杭州大爷!
1997年的海南三亚,时髦的女青年在海边拍游客照,还没拍完就被涨潮的海水淹没了脚,希望不是双新鞋呀。
兰州人过元宵节,小女孩紧闭双眼、跨过火盆,寓意跨过厄运,来年都是锦鲤好运。
江苏的乡下,雨天的田野间,孩子们欢乐奔跑着放学回家。
冬天的山西,少年在薄薄的冰层上玩耍。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的维多利亚港。
1998年,清晨的扬州瘦西湖。
四川雅安,一个普通的清晨,街道上有些繁忙,大家忙着骑车上班,三轮车夫们在街头寻生意。
2000年,喀喇昆仑山脚挑水的红衣女孩。
青海杂多县,正在上课的男孩,一口白牙、充满笑意的眼睛,让人一眼难忘。当地的孩子基本上一半时间上学一半时间放牦牛。
2008年夏天,九寨沟熊猫海中,露出水面的“漂浮花园”,那时的水也太清澈了。
2009年时的布达拉宫,神圣。
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圣山、圣水、草原抽象成平行的色块。
小僧侣们舔着刚落下的雪。
一位来自夏河的藏族女子,穿着丝绸藏袍,戴着珊瑚石项链,成熟、美丽。
甘肃夏河,时髦的藏族女子在逛街购物,迎接新年,寒风太凛冽,她们便戴上口罩保护皮肤。
2009年,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雅砻江,雪中的牦牛们,变成一幅印象派画作。
你可知道牦牛的舌头是灰色的?麦克在藏区游牧民族的帐篷附近拍下这张可爱至极的照片。
2009年,西藏巴城,317国道上(川藏公路北线),朝圣的信徒。
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卖店,一家人刚吃完早饭,老板的女儿梳着羊角辫,只盯着镜头。
在去往新疆喀什的路上,4月中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十分罕见。
雨中的桂林,麦克说一般下雨了他都躲起来心疼相机进水,但为了桂林,一切都值得。
日落时的翠屏山,不同层次的绿调,画面里仿佛能传出旋律。
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黄山。麦克说拍黄山需要天公的配合:要下雨提升湿度,要风、云、雾营造氛围,最后太阳出现,赋予这一切以色彩和戏剧性。
河南登封少林寺在下雪,6到18岁的僧人在这里学习佛教、练功夫。
武当山悬崖边的僧侣,透过600毫米的长焦镜头,麦克发现原来他是在自拍。
北京景山公园里,大爷大妈们的晨练。
北京郊区,时尚的运动女孩,准备滑雪。
虹桥火车站,高铁出发时。以前从没发现飞驰的和谐号,这么飒爽。
中国最美自驾公路“草原天路”,公路蜿蜒着穿过平缓的山丘,山丘被草地、菜地和风车覆盖。这里其实离北京不到3小时车程,临近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地。
观看麦克的这些影像,中华大地上,这40年来壮观地貌的变迁,东西南北不同地域人们生活的差异,都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与远在纽约工作室的Michael通话采访时,已年过古稀的他,听上去充满精气神。而且,与印象中的“老派”摄影师不同,麦克紧跟潮流,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过去40多年来的摄影作品,在Instagram拥有100多万粉丝。
以下是一条对麦克的采访精选。
Q:一条
A:麦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
Q:您最初为何开始摄影?与您的身份有何关联?
A:我是日本裔。我的祖父母那一代,从日本移民到美国,我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总觉得自己血液里还是个亚洲人。于是大学时,我选了“亚洲研究”这个专业,期间花了两年时间边旅行边做研究。既然都出去了,自然地想到拍些照片回来,跟朋友们分享见闻。谁知道这一拍就上瘾了。
1971年,大学的最后一年,我决定去日本寻根。一张单程机票、一纸签证,就出发了。并从此正式开始专业的摄影创作。
《长城》系列,麦克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拍下的长城景象,从居庸关,到金山岭,一直到长城的最东边,与渤海湾相连。Q:这近40年间,您到底来过中国多少次?去过哪些地方?
A:我1982年第一次到中国,一切都是新鲜的。
1985、1986年,再次到北京拍摄《长城》系列。当时住在北京饭店,只有那里招待外宾。
1986年之后,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澜沧江项目,我去了青海南部,沿着长江行走拍摄,从青海、云南一直到越南边境。
1997时,又去到香港,拍摄了香港回归。
1998年,拍摄了《中国海岸线》项目,从广州、珠海沿着海岸线往北,一直到厦门。
湄公河流经滇西兰坪,1991年摄《马可·波罗》和《郑和》是在1999-2001年间拍摄的。从中国出发,一路南下经过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到达东非。
那之后,断断续续,数不清到底去了多少次。可以说我是拍摄中国最多的一位外国摄影师。我更关注边远地区的中国人的故事和状态,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等。
八九十年代,扬州瘦西湖边,一个男人在安静钓鱼Q:八九十年代在中国拍摄,难吗?
A:可能因为我的亚裔背景,在8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唯独选派了我去亚洲。
80年代在中国偏远地区拍摄时,内陆交通十分不便,还有语言障碍,困难当然很多。不过我的亚洲脸,确实让中国人感觉跟我很亲近,我更容易深入当地,抓拍到一些难得的镜头。
拍了几次后,我就更爱亚洲了,当时甚至跟我的编辑说,我只想去吃米饭的国家。
麦克发布的每一张照片,都会详细注解,收获中外网友的无数点赞和留言。Q:您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有百万粉丝,作为一个老牌摄影师,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A:很神奇,最初用社交网络,我只是想试一下。我和我的一群摄影师老友们,其实我们都很有竞争意识,都不想被落下,所以我们都开始尝试社交网络。
在社交网络上,通过摄影作品去获取粉丝并不容易。
我们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运营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上,因为我不想只是说我拍了照片、画面很吸睛,我想让观众看到背后的故事。所以每张照片的图解,我都认真地写上拍摄背景和照片里的人的故事。
一般照片发出后,马上就能收到观众留言反馈,这太赞了。
2000年的新疆喀喇昆仑公路Q:现在的拍摄状态如何?下一个拍摄项目是什么?
A:现在我基本每年有6个月在外拍摄。摄影是个体力活,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极高。我平时在美国的家里,都会保持运动:爬楼梯、跑步、举重,固定地去健身房。
近些年,每年至少要来中国3、4次。正在进行的项目和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有关。拍摄之外,也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
藏族孩子福建德化的一所小学里,同学们正在学做西方头像雕塑Q:如此巨量的中国照片,您打算拿它们做什么?
A:我是个用照片讲故事的人。最大的愿望,是想让这些照片被更多中国人看到。
因为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看这些照片就是满足下好奇心;但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快速变化、甚至消失了的景象,是他们最珍贵的记忆。他们曾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其中,这是他们的历史,只有他们才会最珍视我拍的这些照片。
Jord是个93年的英国小哥,却把重庆认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2018年的一个清晨,Jord经过48小时的车程加徒步,终于到达贵州梵净山的深处,静静等着云雾散去。
“当时,梵净山顶从翻滚的云层中出现了60秒,当云雾散开,出现一条窄窄的阶梯山路,蜿蜒通向山顶,太震撼了!我赶紧拍下这神秘仙境。”
Jord飞起无人机,在不同角度拍下三张照片,很快梵净山顶便又隐退到云雾中去。
Jord Hammond2015年大学毕业后,Jord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重庆的一所学校做英语老师。工作之余,偶尔外出旅行,没想到,从此爱上摄影,一发不可收拾。
过去三年半里,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拍下这些自然地貌和城市景观,中外网友都惊叹不已。这些照片不仅在中国人的朋友圈刷屏,在Instagram上也有近50万粉丝,每天等着他更新。
浙江缙云仙都,云雾中、山水间、小桥上,两个农人牵着牛、挑着扁担路过,罕见的中国传统农耕生活的安详景象。
这是广西桂林的科斯特地貌。山峰层峦交叠,如梦如幻。
广西阳朔的兴平古镇,湖边渔夫捕鱼的瞬间,是他照片中的经典瞬间之一。
这是云南罗平的秋天。
这是云南元阳的梯田,在暮色中,美得内敛。
福建的传统土楼,Jord惊叹于土楼在以前竟能住下100户人家。
这是东北盘锦的红色滩涂。
秋天,黄山脚下的公路。Jord徒步爬上黄山,下山时从缆车看这一幕,被这秋景美呆。
四川甘孜的白玉县境内,亚青寺。Jord开了两天的车、经过了4个检查站,才抵达,看到了这奇妙纯净的景象。
重庆洪崖洞,古香古色的吊脚楼。14世纪时,这里曾是古重庆的城门。
这也是重庆,一座道教寺庙,坐落在这个拥有3000万人口城市的市中心。
这还是重庆,现代楼宇森林,有另类的金属感之美。
这是仰视的澳门。
台北市中心,庙宇顶上,是一架即将抵达松山机场降落的飞机。
这是清晨俯瞰香港。
这是夜幕降临后,香港的绚烂日常,街坊街铺霓虹灯亮起。
Jord拍摄的江南地区在Jord的镜头下,一个现代中国和传统中国完美融合。就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都眼前一亮、不禁感叹:原来中国大地如此之美。
Jord现在已经回到英国生活,但依然保持固定的频次,回到中国旅行、拍摄。在一条与Jord的采访中,他表示已经迫不及待,等到秋天就回来。
以下是一条对Jord的采访精选。
Q:一条
A:Jord Hammond
Q:最早为什么来中国?怎么开始进行摄影创作的?
A:2015年我在重庆工作时,会利用周末和假日到周边旅行,我便随手拍摄一些沿途风光,发到网上。起初只是想方便和亲朋好友分享,没想到这些照片在Instagram上迅速聚集了一批粉丝。
我开始对摄影萌发兴趣,认真对待,添置了专业相机,正式开始拍。我大学学的是市场和广告,所以摄影完全是自学。
那一年的外教工作结束后,2016年我和女友决定旅行拍摄,正式将摄影作为自己的主业。
Q:旅行摄影实际体验如何?你一般的拍摄行程是什么样?
A:旅行摄影听着很爽, 实际上,我几乎一年365天无休,有时一天工作长达16小时。旅行时,住便宜的旅馆,把花费保持最低。
一般我一天的拍摄行程是这样的:
日出之前的1-2小时起床出门踩点,保证太阳出来的那一霎找到了最佳拍摄点。拍完后回到酒店,吃早餐、洗漱,开始干活,在电脑前处理工作,有时候也接商业拍摄。然后日落前,我会再出门,去探寻、踩点下一个拍摄场景。
清晨阳光透过雾气落在徽派建筑上我在中国见到了太多人生最美的画面。但发现美的眼光,跟身体力行的探索是分不开的。每一次拍摄,我都会仔细研究拍摄地点、拍摄角度、天气情况等等。真的喜欢,才有能量和热情投入其中。
Q:最推荐的5个中国旅行拍摄地?
A:云南元阳梯田、乐山大佛、丽水仙都、广西兴坪、拉卜楞寺。
成都的某停车场Q:未来的拍摄计划?
A:我到现在已经去过45个国家,最喜欢的毫无疑问还是中国。之前已经抵达20多个省,2019年剩下的目标是,拍遍中国的每一个省份。而未来几年的目标是:出一本关于中国的摄影书。
通过摄影,我看待中国有了更深入而多样的视角。西方媒体描绘的中国给人印象就是大城市和雾霾,但中国还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美丽角落和风土人情,我认为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年轻人,都该去看看。
部分图片来源于摄影师官网和官方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