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土生葡人是什么国籍(土生葡人:我庆幸留在了澳门)

从澳门大三巴牌坊背后的街巷一路向东,步行百余米后会看到一处几十级的台阶,沿阶而下,就来到一条名字挺奇怪的小街——疯堂斜巷。这条长度约为220米的斜巷之所以以“疯堂”命名,是为了纪念曾于此地开办的麻风病院。2014年3月23日, 土生葡人塔尼娅(右三)与协会成员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表演。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摄疯堂斜巷的路面颇具葡萄牙特色。黑、白、红三色小方石组合成简洁明快的图案。抬头望去,两旁不超过两层楼高的建筑以鹅黄调为主,枣红为辅,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恍惚间,有种置身某个南欧小镇的错觉。与附近几个景点游人如织的情形不同,疯堂斜巷很少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每年的6月24日,大概是疯堂斜巷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天,澳门的土生葡人都会相聚在疯堂斜巷中的一隅,一同庆祝“圣约翰节”。“圣约翰节”是北欧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起初,这一节日只是为了纪念基督施洗者约翰的生日,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一节日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土生葡人”至今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定义,在澳门主要指当地土生土长的葡萄牙裔人士及其后代。自16世纪中叶后,土生葡人这一群体已经在澳门生活了400多年。1

讲一口流利的粤语、有着精致五官的姗桃丝是土生葡人中的一员,现任亚洲及大洋洲区葡侨委员会主席的她,曾担任过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姗桃丝的爷爷和外公是葡萄牙人,奶奶和外婆是华人,她在澳门出生长大,去葡萄牙学习深造,后又回到了澳门。

2013年9月25日,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姗桃丝在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20年前,在澳门回归前夕,有许许多多像姗桃丝一样的土生葡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加入葡萄牙的公务员编制,去葡萄牙重新开始;工作年限满15年的,领取一次性补偿金,然后提前离职;服务年限满30年的,提前退休;留在澳门,在原有的职位上为澳门特区政府工作。姗姚丝思前想后,自己远不到退休年龄,而且生在澳门长在澳门,所有的亲朋好友也都在澳门,虽然提前离职会有一次性的补偿金,但始终会坐吃山空,最终她决定留下,为特区政府工作。让姗桃丝选择留下的主因,是她在与当时即将成立的特区政府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土生葡人的善意、理解和尊重。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时,原在澳门任职的公务人员,包括警务人员和司法辅助人员,均可留用,继续工作,其薪金、津贴、福利待遇不低于原来的标准,原来享有的年资予以保留。回归后,特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的官方语言之一。这让不少不懂中文的土生葡人顿时放下心中的大石。姗姚丝回忆道,庆幸自己当初选择留在澳门,“当时有朋友不听我的劝告,离开了澳门,他们在葡萄牙需要工作到六十七八岁,现在澳门的社会福利明显更好,事实证明我做了正确的选择。”2

不过,回归后选择留在澳门的土生葡人,也面临一些环境转变,需要花时间适应,比如语言环境。以街上的路牌为例,回归前,路牌上的葡文大概占三分之二的位置,中文只占三分之一;回归后,中文在葡文上方,两种语言各占一半的位置。姗桃丝坦言,学好中文是融入回归后澳门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

2003年,在时任行政长官何厚铧的提议下,中央政府同意澳门成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之间经贸交流的平台。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的筹备工作重担,就落在了熟知中葡文化的姗桃丝及另外数名同事身上。姗桃丝刚得知自己被委以重任时十分害怕,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她回家向丈夫哭诉,“我先生安慰我,这是澳门特区政府对我工作能力的信任,应该深感荣幸,努力克服困难及挑战。”当时的澳门,鲜少有承办国际会议的经验,由姗桃丝等组成的6人工作小组,在筹备工作之初,已飞去北京参与大量事前会议,由国家商务部、外交部的专员指导学习国际会议的礼仪及注意事项。“一切都要感谢中央政府对澳门的支持,否则会议不会如此顺利地完结。”姗桃丝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激动不已。澳门龙环葡韵一带景色(10月3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办,澳门特区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部长级会议”顺利举行。来自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葡萄牙、东帝汶等葡语国家的部长级官员们相聚澳门,共商合作。自此,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沟通、交往的平台和桥梁这一地位,得到这些葡语国家的认可,土生葡人对澳门社会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确认。如今的澳门,已成功举办多届经贸合作论坛,也正紧抓机遇打造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姗桃丝表示,虽然不少土生葡人的家庭仍以葡语为主,但他们的子女大多在中文学校就读,远未达到澳门对中葡双语人才的要求,她因此鼓励年轻的土生葡人深耕中葡翻译这片土壤。让姗桃丝感到高兴的是,这些年来,除了在校教学和学习的老师和学生,有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加入到葡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姗桃丝告诉记者,“澳门形成了新一轮学葡语热潮。”她说,澳门特有的历史优势外加中央和特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使得中葡双语使用率有增无减。去年澳门共有4000多人在学习葡语,这一数字今年增至6000。姗桃丝认为,真正的中葡双语人才,前途无可限量,不论是投身公职还是加入私营机构,都必定大有作为。3

在土生葡人中,毕家四姐妹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从1989年起,这四姐妹先后参加了四届澳门小姐大赛,全部摘得决赛桂冠,创造世界选美活动的罕见纪录。

与香港小姐夺冠后大多选择直接出道不同,毕家四姐妹一直以平常心安排自己的生活,只有大姐毕美娜曾短暂涉足过娱乐圈。毕美淇(左一)毕嘉丽(左二)毕嘉宝(右二)毕美娜(右一)与友人在葡萄牙一处庄园畅饮  受访者供图据介绍,毕家四姐妹这一代,是家族的第五代土生葡人。一家人平时都以粤语、葡萄牙语为日常交流语言,且由于四姐妹从小接受葡文教育,粤语水平也仅限于听说,读写基本不会。与年轻一代土生葡人从小接触中文的情况不同,绝大多数土生葡人成年后才正式开始学习中文。对四姐妹而言,中文很难学但学好很有必要,除了加强记忆外,她们各自“开发”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大姐毕美娜曾在葡语学校上学时读到中国历史,从此深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解更多中国历史知识是我学习中文的动力,你是不是觉得很意外?”她语气俏皮地问记者。一次机缘巧合,四妹毕美淇在北京语言大学报读了一个短期的普通话课程。如今从事红酒进出口贸易的美淇,跟内地的联系越发紧密,她表示,有时会跟随澳门贸促局去内地一些城市参加展览会。她还是北京和湖南海外联谊会成员,跟内地朋友打交道的这些年,她深感不会普通话是行不通的。二姐毕嘉宝学中文也有妙招——追国产剧,她告诉记者,刚看完《如懿传》《甄嬛传》,现在又开始追一档北京卫视讲装修的节目,她强调要看普通话版的节目才过瘾,“如果听不懂会倒回去再听,还是听不懂的话就看字幕,如果看也看不懂还可以问老公”。“我从澳门旅游学院短期中文培训班学到的中文,暂时只够看电视。”毕嘉宝表示自己还得继续学习。毕嘉宝提到的中文课程是澳门特区政府推出的“持续进修发展计划”中的一项。近年来,在“人才建澳”的理念下,特区政府致力于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出“持续进修发展计划”等措施,旨在鼓励居民持续学习和提升技能。目前,“持续进修发展计划”已经开展到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计划期限是2017年4月1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凡2017年至2019年任一年度12月31日或该日期前年满15岁的澳门居民可获得上限为6000元澳门币的进修资助。居民可使用这项资助,参与本地及外地的持续教育课程、高等教育课程及证照考试。(姚卫群系澳门游澳集团中汇传播高级策划项目经理)来源:2019年12月2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6期总监制:刘明       执行总监制:卞卓丹监   制:胡艳芬    责任编辑:林睎瑶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