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叫赵平(特写:赵平跟象)
新华社昆明3月23日电(记者严勇)“这几天勐海有象群在活动,还跑到村民家院子里。”赵平说。
从2011年起,赵平就一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从事亚洲象监测工作,也是最早和它们接触的一批人。这几天,赵平和同事们又忙着追踪一群组团下山“调皮捣蛋”的亚洲象。
无人机拍摄的亚洲象。(图片由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亚洲象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临沧等地。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野象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170余头增长到目前的300头左右。
赵平跟象全天不间断。这次出现在勐阿镇辖区的象群一共14头,是他3月8号从另外一个镇上一路跟过来的,全程近40公里,白天几乎都是靠步行,晚上利用无人机进行监测。
无人机拍摄的亚洲象。(图片由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赵平(左一)和同事在监测象群。受访者供图
“这是长期活跃在勐海境内的象,一旦发现它们下山活动靠近村寨,我们就要及时发出预警。”赵平说,这几天他们压力有些大,担心由于跟踪不到位导致村民劳作时误入野象活动圈。
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龙云海说,跟象的人不仅辛苦,还存在一定危险,需要进行系统训练。
无人机拍摄的亚洲象。(图片由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其中包括“听”“看”“闻”。“听”是靠耳朵捕捉周围大象发出的声响;“看”是观察大象行进途中打落的树枝和留下的脚印等;“闻”是指靠嗅觉判定大象粪便是否新鲜。赵平说,他以前是护林员,如今凭多年积累的跟象经验,已经能在较短时间内跟上野象行踪。
赵平(右一)和同事在野外休息。受访者供图
“跟象得把手机关静音,全程都要思想集中。”赵平说,有时眼前溜过一只耗子,全身肌肉都会紧张起来。要时刻清楚大象的行踪,他们心里才会踏实。“时间长了,跟象并不觉得害怕,但是如果找不到象,我们比任何人都着急。”
这次组团下山的象群,一举一动都在赵平和同事们的掌握之中。它们进了村,闯了民宅,偷吃了甘蔗,还打翻了村民家的酒坛子,损坏了一些生活用品,至今还在镇上晃悠,不肯离去。
赵平在野外跟象。受访者供图
勐阿镇曼迈村扎别小组李八家前几日就有象群光顾。他说:“自家酿的包谷酒撒了一地。现在就是盼着它们能早点上山啰。”
为了提前发出预警,保障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支不到10人的野外观测队,队员几乎每天只能睡2到3个小时。“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我们得赶在村民劳作前监测到野象活动的具体位置。”赵平说。
在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大树脚村,两只野象在睡觉。图片由云南省西双版纳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工作人员郑璇摄
不久前,赵平正在一片甘蔗地边上跟象,突然迎面开来一辆小三轮。他立马做手势,让村民及时调转车头。“绝对不能惊动了象群,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赵平说,跟象哪怕再辛苦,只要能避免人象冲突就是值得的。
“象群到了一个地方稳定下来后,无非就是吃吃喝喝、嬉闹玩耍。”赵平说,最怕的就是它们突然移动。为此,地面监测人员需提前预判,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持续跟踪,并随时发出预警信息。
无人机拍摄的亚洲象。(图片由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常年奔波在野外,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为了减轻行进负担,赵平挎包里经常只备些水。“跟了这么些年象,这份工作已经慢慢成了我的一个爱好。”他说。(视频记者:王安浩维、严勇、姚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