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安澜800年原因(黄河安澜看山东!628公里堤防全线标准化,开启智慧治河新模式)
11月7日,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黄河河务局主办的“黄河安澜”暨“绿色发展看山东”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采访首站聚焦济南黄河,实地探索黄河保护治理的新成效。
黄河流经山东9个市,河道628公里,全线均为“地上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至6米,防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8至12米。面对这条“天上之河”,山东治黄人栉风沐雨、除害兴利,奋力作答。
黄河安澜,首重堤防。
秋日的暖阳下,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济南黄河河务局工管处处长许洪印介绍,为实现黄河长治久安,2001年,国家决定加大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力度,开展标准化堤防建设。济南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工程作为首期试点工程,自2002年破土动工,历经加高帮宽、放淤固堤、险工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重重措施,终于2005年全面竣工。标准化堤防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有效增强了抗洪能力,缓解了“地上悬河”对黄河两岸安全的威胁,显著改观了工程面貌,改善了生态环境。2005年,济南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更是捧回了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一点映照全局。如今,山东黄河628公里堤防已实现全线标准化,以大堤为主干,串联起144处控导、126处险工,形成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一道坚固的“水上长城”拔地而起,成为保卫黄河安澜的重要防线。
黄河保护治理的蝶变并不仅限于此。沿着济南黄河大堤前行,千亩银杏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引来市民打卡留念;两万平“星空花海”竞相绽放、如梦如幻,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随着济南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百里黄河风景区中心景区改造升级、6处郊野公园建成落地,济南黄河这条生态绿轴正不断擦亮民生福祉的幸福底色,获得沿黄百姓啧啧称赞。
黄河安澜,不仅靠堤防,更靠人防和技防。
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全力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聚焦打造“硬件全、管理严、标准高、业务强、精神足、面貌优”的治黄新一线,全面铺开基层段所标准化建设和准军事化管理,在重点工程安装视频监控点1851处,为各管理段(所)配备无人机149架、远程视频会商系统169台套,实现了视频监控、无人机、视频会商“三个全覆盖”。
走进槐荫黄河河务局北店子管理段防汛作战室,段长李煜正通过视频监控开展工程巡查,随着鼠标轻巧移动,镜头拉近,大到河势全貌、小至水尺刻度都清楚地呈现在屏幕上。在曹家圈险工,职工冯天正操控无人机进行定点巡航,拍摄画面同样实时传输到作战室大屏幕上。
今年,工程重点区域实施了亮化工程,实现了夜间照明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视频监控夜间巡查光线不足的难题。“进行视频监控巡查时,只需要在手机时控开关App上轻轻一点,就能打开照明设备,非常方便。”通过同一位置照明设备打开和关闭时视频监控画面的截然不同,李煜一边展示工程亮化带来的显著变化一边说道。
同时,为应对极端天气造成的通讯信号中断、通讯设施故障等突发情况,该局还建立了防汛应急通讯系统,信号覆盖辖区内整个河段和险工坝头,实现了工程巡查和防汛抢险的实时有效沟通。
“一边是重点工程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全覆盖视频,一边是无人机和人工巡查同步进行。通过‘三个全覆盖’,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的巡河模式。工作模式更新、业务流程再造换来的是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便捷安全,同时也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真正实现了基层管理能力和基层职工幸福感的双提升。”槐荫黄河河务局局长张新如是说。(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蔡继钗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