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无人机撞坏视频(无人机撞轿车,必须勒住失控的“缰绳”)

□尚凡

近日,江苏扬州。王先生在驾车途中,一架无人机突然飞来,将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撞出约20厘米长的裂缝。(2月25日 澎湃新闻)

无人机者,无人驾驶之飞机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因其价格合理,操作方便,一经问世,倍受飞行爱者的青睐;目前,品牌众多的无人机,正运用于军事、生产、生活领域,正成为越来越多新潮者手中之“玩物”,不时飞翔于蓝天白云之下。

“无人机”的问世,虽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不可否认,因其数量增多,其危害也正逐步浮出水面。此“无人机”飞向公路与运行轿车相撞,正是有力印证了这一点。

无独有偶然,近年来,伴随无人机日益增多,因其续电不足、操作失控等原因,无人机飞入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线等导致飞机停飞、高速路关闭、高铁受伤等怪事,不时呈现于各类媒体之中。

上述怪象虽看似操作者“任性所为”,不分时间地点肆意飞行,虽看似“无人机”本身技术还不完善,然而仔细思考,实则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相关规则尚未及时制定。

就此事而言,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冷静反思,如果双方的速度再快些,那么就绝非“撞出裂缝”了,很可能上演“车毁人亡”的惨剧。面对无人机日益增多的现实,面对开始抬头的“无人机之害”,有关部门理应立足长远,未雨绸缪,切不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不要等到酿成“惨案”后,才亮出相应的“招数”。

其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拟定相应规则。有关部门要深入无人机厂家,深入无人机用户,深入公路铁路机场等,广泛调研,参考国外先进经验,从无人机技术标准、飞行地点等多方面划定红线,设立“禁飞区”,实行“操作准入制度”等。

其二,要广泛宣传,筑牢防线。在相关规则划定后,有关部门还得利用媒体广泛深入、多形式地开展相关规则的宣讲,让这些规则深入群众,发挥积极功效,规范生产、操作,筑牢“无人机”安全防线,更好地服务于生产与生活。

其三,要加大执行力度,让规则带电、长牙。规则能否发挥相应功效,关键在执行。要建立严格的“实名”登记,从生产厂家入手,如治理“酒驾”一样,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处彻查一起,惩罚一起,让“乱飞”的无人机用户受到惩罚,敲响警钟。

面对正浮出水面的“无人机”之害,唯有为任性的无人机装上“缰绳”,将其关进规则的笼子里。唯有如此,方能防患于未然,让我国无人机事业得到更好发展,造福人民,造福新时代。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