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镜城mp3下载(城 · 镜 | 武汉夫妻档摄影师:生于桥都,最爱拍桥)

有人说:桥,是人类踏在水上的脚印。

被水环绕的武汉,将城市跨越发展的足印,踏在两江四岸、百湖之上。

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心底都有一份荣耀:武汉,是大气的江城,是豪迈的桥城。

黄文瑞和妻子熊秋萍

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通车第二年,黄文瑞出生在武汉。他的前半生在大桥局度过,退休后,与妻子一起,以镜头为工具,以大桥为焦点,记录武汉的进步,记录值得被记住的建设者们,成为摄友圈推举的“武汉拍桥第一人”。

百米高空 牵手成功。黄文瑞摄

一般人拍桥,看看风景,云淡风轻。黄文瑞拍桥,从建设阶段就介入,关注大桥的诞生过程,关注建桥军团的汗水付出,关注风景背后的故事,选择重要节点,留下珍贵的纪实图像资料。

为此而走过的路、爬过的桥、熬过的夜,对他来说,也是艰辛万分。

建成后的汉江湾桥。黄文瑞摄

2017年至2021年,杨泗港长江大桥建设中和建成后,黄文瑞与妻子熊秋萍数不清多少次前往建设现场。

酷暑也去,下雪也去,爬猫道,上230米高的塔顶,年过六旬一点不腿软,只为记录这些震撼、感人、壮美,却鲜为人知的建设场景,向建桥人致敬。

建设中和建成后的杨泗港长江大桥。黄文瑞摄

世界上的桥有千万种。黄文瑞的触角,也从江上的桥延伸到公路的桥,从都市延伸到田园乡村。

2020年8月,东西湖区群力大队,黄文瑞站在烈日下,大汗淋漓操作无人机,拍下《大美群力全貌》: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座高速公路桥延伸至远方,一幅乡村振兴美丽图景铺展在万里碧空下。画面恢宏,获得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摄影比赛优秀奖。

黄文瑞在中铁大桥局工作38年,比建桥者懂摄影,比摄影人懂建桥,总能抓住别人拍不到的画面,充分记录建桥现场的险峻和特殊。

他用无人机拍大桥的技术,受到同行赞誉,“别人拍桥容易变形,老黄却拍得很直,真实还原大桥的样子,气场强大”。

这几年自学加反复实践,让他攒足航拍经验值,“现在,桥梁的机械化建设程度和安全要求高,工人在几百米高空干活,我们拿单反相机根本无法接近,这时候,无人机非常顶用”。

大美群力全貌。黄文瑞摄

万里长江第一桥。黄文瑞摄

为什么爱拍桥?

黄文瑞说:“我父亲是一名桥梁建设者,我上学在大桥局学校,工作后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大桥局,对桥有着深厚情怀。”

有意思的是,熊秋萍曾在老字号“大桥照相馆”工作。

他们的家,一直安在长江大桥汉阳桥头下面,住在每天都能看见长江大桥的地方。

2014年底,熊秋萍已从照相馆退休,黄文瑞再过4年也要退休,那时候还没添外孙,闲下来了做什么呢?熊秋萍提议玩摄影。两个奔六的人说玩就玩,一人入手一台单反相机,一起创作,一起提高。黄文瑞拍桥优秀,熊秋萍也不落下风。上月,中国摄影家协会公布2020年度批次新会员名单,熊秋萍榜上有名。

一次下雪,黄文瑞和熊秋萍赶到建桥现场,站在雪地仰拍主缆施工,并互相把对方当模特。

找出这两张照片时,黄文瑞很感慨,“我们形影不离一起摄影,照片装满了好几个硬盘,却很少你拍我,我拍你,这两张还挺难得的”。

正在拍摄的妻子。黄文瑞摄

正在拍摄的丈夫。熊秋萍摄

拍桥的同时,黄文瑞自己也成为一座桥梁。发现了值得拍摄的地方,找到了最佳点位,他都毫无保留地告诉摄友,为别人的创作搭桥,带去摄影之乐。

“等武汉再修新大桥时,我还要从头到尾跟拍一次,再记录一次大桥的成长过程。”

纽带(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念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0周年暨新中国建桥成就摄影展作品)。熊秋萍摄

<

滑动查看

>

组照《建桥者》(湖北省女摄影家协会2018会员优秀作品展纪实类一等奖)。熊秋萍摄

沌口长江大桥。黄文瑞摄

加盟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你拍我发,快乐玩摄影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工作人员微信,我们拉你进群

(如已入群,无需重复添加)

��

微笑 · 晚安

你知道吗?如果即将发生大风天气,江豚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头部大多朝向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渔民们把江豚的这种行为称为“拜风”。(高宝燕 摄)

统筹 | 金思柳 采写 | 胡蝶

编辑 | 魏炜

武汉发布编辑部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城 · 镜 | 武汉夫妻档摄影师:生于桥都,最爱拍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