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摄影名师作品的低饱和度(夫妻摄影师镜头下的桥梁建设者,百米高空搭“天梯”|城市摄影队)

桥梁建设者在杨泗港长江大桥上高空作业。黄文瑞 摄

有人说:桥,是人类踏在水上的脚印。被水环绕的武汉,将城市跨越发展的足印,踏在两江四岸、百湖之上。

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心底都有一份荣耀:武汉,是大气的江城,是豪迈的桥城。

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通车第二年,黄文瑞出生在武汉。他的前半生在大桥局度过,退休后,与妻子一起,以相机为工具,以大桥为焦点,记录武汉的进步,记录值得被记住的建设者们,成为摄友圈推举的“武汉拍桥第一人”。

用镜头记录百米高空的人和景

一般人拍桥,看看风景,云淡风轻。黄文瑞拍桥,从建设阶段就介入,关注大桥的诞生过程,关注建桥军团的汗水付出,关注风景背后的故事,选择重要节点,留下珍贵的纪实图像资料。为此而走过的路、爬过的桥、熬过的夜,对他来说,也是艰辛万分。

汉江上最宽和跨度最大的汉江湾桥主拱合龙。黄文瑞 摄

2020年,汉江上最宽和跨度最大的汉江湾桥主拱合龙。大桥合龙,多在凌晨施工,这是一天中气温最低也最稳定的时段,这时合龙,有利于桥梁坚固。黄文瑞连续三天,晚8时前往现场,通宵达旦跟拍,完成组照《百米高空 牵手成功》,入展第29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获得纪录类I级收藏。

工人在杨泗港长江大桥斜拉索上施工。黄文瑞 摄

2017年至2021年,杨泗港长江大桥建设中和建成后,黄文瑞与妻子熊秋萍数不清多少次前往建设现场,上230米高的塔顶,年过六旬一点不腿软,只为记录那些震撼、感人、壮美却鲜为人知的建设场景,向建桥人致敬。

世界上的桥有千万种。黄文瑞的视角,也从江上的桥延伸到公路的桥,从现代都市延伸到田园乡村。

无人机拍摄杨泗港长江大桥合龙现场。黄文瑞 摄

2020年8月,东西湖区群力大队,黄文瑞站在烈日下,大汗淋漓操作无人机,拍下《大美群力全貌》: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座高速公路桥延伸至远方,一幅乡村振兴美丽图景铺展在万里碧空下。画面恢宏,获得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摄影比赛优秀奖。

杨泗港长江大桥建设者工作现场。黄文瑞 摄

同年底,由中新社图片网络中心和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赤壁国际影像大展开始征稿。为了寻找创作灵感,黄文瑞和熊秋萍反复去赤壁十多次,甚至除夕当天离家,驾车赶往120多公里外的赤壁,一直到大年初五都住在酒店,只为了拍摄建设中的赤壁长江大桥和当地人欢度春节的影像。

到达赤壁长江大桥时,天空飘来云雾,好似上天送来祥云。黄文瑞赶紧放飞无人机,猎取到一组仙境般的画面,获得中国赤壁国际影像大展专业组一等奖。

爱桥,拍桥,一辈子与桥结缘

青山长江大桥箱型钢梁焊接施工。黄文瑞 摄

为什么爱拍桥?黄文瑞说:“我父亲是一名桥梁建设者,我上学是在大桥局学校,工作后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大桥局,对桥有着深厚情怀。”

有意思的是,熊秋萍曾在老字号“大桥照相馆”工作。他们的家,一直安在长江大桥汉阳桥头下面,住在每天都能看见长江大桥的地方。

2014年底,熊秋萍已经从照相馆退休,两个“奔六”的人一人一台单反相机,一起创作,一起提高。

青山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工人焊接钢筋。熊秋萍 摄

黄文瑞在中铁大桥局工作38年,比建桥者懂摄影,比摄影人懂建桥,总能抓住别人拍不到的画面,充分记录建桥现场的险峻和特殊。他用无人机拍大桥的技术,受到同行赞誉,“别人拍桥容易变形,老黄却拍得很直,真实还原大桥的样子,气场强大”。

拍桥的同时,他自己也成为一座“桥梁”。发现了值得拍摄的地方,找到了最佳点位,他都毫无保留地告诉摄友,为别人的创作搭桥,传递摄影之乐。

“等武汉再修新大桥时,我还要从头到尾跟拍一次,再记录一次大桥的成长过程。”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诚邀合作伙伴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成立于2020年7月,拥有5000名摄影师,是我市最大的摄影团队,现已创办摄影小镇、摄影采风、摄影大讲堂等品牌项目,深受武汉摄影爱好者欢迎。现因工作发展需要,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诚邀合作伙伴,尤其欢迎在生态湿地、乡村振兴、网红旅游打卡地等方面的合作,期待共同发展,共享进步繁荣。

(长江日报记者胡蝶 策划:金思柳)

【编辑:汪宇瑾】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