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聚焦"(【聚焦无人机】SMG融媒体中心的航拍实践)

无人机航拍在新闻中的运用已逐渐普遍化和常态化,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前行。SMG融媒体中心在国内较早开展无人机航拍实践,就像是“魔都眼”,以一种上帝视角来报道我们熟悉的城市。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和越来越多的使用,新闻现场将在天网中联结和呈现,对细化无人机在大型城市中的监管落地也必将提上日程。

本文原刊于《上海广播电视研究》夏季刊“聚焦无人机”版块。

  2016年清明,250万上海市民出行祭扫。

  空中俯瞰S5沪嘉高架路匝道,车流不断地汇聚到匝道出口,密密麻麻,车辆排队长达数公里,中环转京沪高速的立交上也是大排长龙。从空中还能清晰看到,通往各大墓园高速路收费站的所有道口几乎都已打开,小客车、大货车、巴士各行其道,缓缓移动。而随着时间临近中午,出城车辆还在陆续增多,多个路段出现拥堵。

  这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次将无人机拍摄运用于新闻直播。在这次直播前一年,2015年2月14日,融媒体中心前身、SMG电视新闻中心成立了航拍工作室,专注于无人机航拍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室现有18名飞手,由记者和摄像组成,由采访部统一管理和调配。航拍工作室目前在新浪微博开设了一个暂时还未对外公开的账号,将两年来积累的航拍素材加以整理编号,配发关键词,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储备,建立了一个无人机航拍素材的数据库。目前已经积累了67个无人机拍摄的场景,累计时长超过100小时。

  中心还聘请资深电视人邬志豪为航空摄影总指导,为航拍工作室的小组成员做专题讲座,18名飞手参加了AOPA无人机航拍资质考试并全部通过,其中11人取得中级证书,2人获得六级证书,持证人数和持证等级超过上海任何一家媒体,有效提升并验证了中心航拍队伍的专业技能。

  融媒体中心将无人机航拍第一次大规模地用于系列报道中,是2015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新闻综合频道《新闻透视》栏目中推出的“拯救身边的小河”大型媒体调查。整治“五违”问题是全市补短板的工作重点,市里要求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做到区域联动、水岸联动,狠抓区区交界之处,狠抓水环境治理。而围绕小河道整治的监督报道,也是新闻宣传的重点。这个系列节目采取了调查实录的方式,对于河道的分布格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治理之后的环境改善,无人机航拍都能够更准确更宏观地进行呈现,对比感强烈,用镜头语言就能使观众对新闻内容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用事实说话。

  而进入2016年后,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更是进入了一个常态化、普遍化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系列报道、追踪报道、成就报道、突发报道和直播报道中使用了无人机航拍。

  2016年6月29日,正值上海启动交通大整治百日之际,融媒体中心整合新闻综合频道、东方卫视、看看新闻KNEWS等多个平台,推出了“交通整治大直播”,不仅时间跨度长,平台覆盖面广,声势浩大,而且案例鲜活、数据扎实,对巩固交通整治成果、促进交通行为人的观念转变有积极意义。在全天的大直播中,也广泛使用了无人机航拍,首先它省时省力,移动快速,能够和记者连线交替满足全天大直播多路信号源的需求;其次它能够更快更敏锐地捕捉到诸如地面道路路口接客车辆违法停车、乱变车道等违反交规的行为。记者对航拍点进行了事先踩点,精心设计了航拍路线和表现方式,真实体现了三个多月来交通大整治给上海交通带来的变化。

  无人机航拍在具有重大不确定隐患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也具有极高的价值。2016年4月22日上午,江苏靖江市新港园区江苏德桥仓储有限公司的一个交换泵房发生火灾,火势凶猛,现场浓烟翻滚。由于着火地点附近有数十个存储罐,包括储油罐、柴油罐、化工储罐等,情况十分危险。SMG的记者赴靖江现场进行新闻报道时,大量运用了无人机拍摄的新闻画面,保证了安全,又能在第一时间带给观众“共时”的现场感,成功延伸了视角范围。

  2016年年中,受市政府委托,SMG从媒体角度对城市治理进行巡查巡视。譬如如何反映延安高架路两旁高楼顶的绿化情况,无人机航拍无疑是最佳的呈现手段。同理,对于报道上海金山打造中国最大水稻田画、上海延长外牌限行时间等新闻事件,无人机的拍摄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融媒体中心两年来在无人机航拍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2016年9月《新闻透视》节目推出的8集系列报道“浦江两岸变身记中得到了充分释放。这组报道关注滨江岸线贯通和公共空间开放进程,自北向南,讲述上海母亲河沿岸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景观、产业结构调整、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改变。在报道采制过程中规模性采用了无人机航拍、船行平摄、高点俯拍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呈现了浦江两岸画面,显著增强了成就报道的感染力,完美契合了展示浦江两岸变化的主题。航拍的画面还被用到该系列报道后续的新媒体产品中——一组特别设计的滨江H5,也受到广泛传播和普遍好评。

  随着无人机航拍领域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玩家的加入,2017年,融媒体中心还计划顺势在新媒体平台看看新闻Knews上举办“中国航拍大赛”,集纳和评选无人机航拍的精彩画面,从而和各地优秀飞手取得联系,将新闻追击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

  仔细梳理SMG融媒体中心在电视新闻方面的无人机航拍实践后,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航拍无人机带来的最直观的优势是寻找到了一个天然的制高点,一个可以随时根据拍摄需求进行快速灵活移动、省时省力同时还非常经济的制高点。它就像“魔都眼”,能够轻巧地飞跃地平线,以一种上帝的视角来看我们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空间。

  其次不同景别带来的全景式呈现,在加深观众对新闻报道对象的理解和产生共鸣上至关重要。

  另外,除了能够从高处 “俯瞰”人间,越来越灵敏的无人机还可以凭借其速度和身形提供全新的视角。航拍工作室的飞手施玉诚曾经尝试在嘉定的一个古院落操作无人机进行高难度的航拍,模仿真正的航空表演,快速俯冲下去,通过一个拱桥桥洞,再一瞬间拉升飞上天空。无人机云平台的摄像机会将这一切都完整记录下来,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拍摄场景。这种由飞行的速度和空间交融而带来的艺术感和新鲜感,也是普通拍摄难以企及的。

  然而,随着中心使用最多的无人机——大疆精灵4的一次次起飞,无人机航拍也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安全隐患。SMG新闻报道中的无人机拍摄大多是在城市中进行,人口稠密,车来车往,这也给航拍提出了更高的安全需求。

  先说时有发生的坠机事件。航拍工作室刚成立那会儿,恰逢春暖花开,记者们扛着机器,兴致勃勃地来到顾村公园想要拍花拍人,“鸟瞰”美景。哪想到春风凛冽,无人机刚一升空,就开始歪歪斜斜地随风飘荡,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咣”的一下从高空坠落下来,当即把外壳摔得粉碎。还有一次,一架失控的无人机直接撞到了电线杆,再反弹回来,掉落在两辆汽车的中间。还有拍摄滨江两岸新闻时无声无息掉落在江中的无人机,也算是“因公殉职”。幸而这些坠机事件并未发生任何事故,即便是发生了事故,由于没有明确的处罚细则,也无法找到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事后追责。缺乏对事故的预案和化解风险的渠道,这本身就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漏洞。

  其次,受到天气、无线信号、飞手的视觉误判、飞机电池性能等方面的局限和干扰,无人机的拍摄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一键起飞,智能避障,自动返航,无人机航拍似乎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具有请君一试的诱惑力。然而飞手圈内却有“越是老手,越不敢飞”的说法,因为老手都知道飞行器很危险,而越是新手,就越是无知者无畏,加强对飞手的管理和培训已经充满了箭在弦上的紧迫感。一些行业协会和机构推出了无人机执飞的培训考核,来帮助飞行爱好者提高操控技能和风控意识。

  再次,是无人机航拍在监管领域的空白。今年3月18日,新闻综合频道《新闻透视》播出了一期节目,专门分析了无人机进行飞行航拍的监管漏洞。中心也遇到过这样的悖论,记者想在虹口体育场对足协杯决赛进行无人机航拍,却不知怎么进行报备,整个流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各相关部门也是一头雾水,戏谑道“想给你们批都不知从哪儿开始”。天空的区域概念太宽泛了,如果不是有特定的活动,或者是在机场的空管区域,空中的监管其实是等于是一个“空窗”,无人机起飞拍摄几乎完全属于个人行为而不会受到任何牵制。出于安全考量,2016年9月,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布管理办法,要求1.5公斤以下的航拍器,必须持续符合9个限制条件,才能不经评审自由飞行,包括必须在白天、非人流密集区、在视距内飞行,对高度和距离也都有详细规定。

  目前,一些知名无人机企业也已经在逐步扩大自己旗下产品的禁飞范围,向机场净空区范围看齐,以减少安全隐患。随着无人机航拍越来越普及,相关的监管体系空白亟待尽快补上,才能堵上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安全漏洞。

(本文来源:《上海广播电视研究》杂志2017年夏季刊。转载请注明。)

订阅

     信息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上海广播电视研究》,国内统一刊号:CN31-2127/G2,国内邮发代号:4-930,欢迎订阅!

官网地址:http://guangdianyanjiu.smgtech.net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