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行气象条件(无人机在气象中的应用)
2022年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拉开帷幕。谈及对此次航展的印象,不少媒体以“目中无人”来概括——各式各样的无人机琳琅满目,其规模堪称历届航展之最。其中,首款气象大型无人机——“气探Ⅱ型”也在本届航展中完成了惊艳亮相(图1)。
图2 气象观测无人机系统组成部分(引自胡鹏等2019)那么,气象无人机是如何获取气象数据的呢?对于一些小型旋翼无人机,其搭载的风速风向检测模块可同时监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与多项大气污染物(图3)。而对于载重更大的大型无人机,除了能够搭载常规气象要素的探测设备之外,甚至可以携带机载雷达和下投式探空仪。例如,中国气象局2018年启动的 “海燕计划”,就利用大型无人机下投探空仪,与机载毫米波雷达一起,完成了对台风“森拉克”(2020)外围云系的立体扫描。去年9月份,在“海燕计划”的支持下,大型无人机的首次高原气象观测试验也成功完成(图4)。此外,无人机携带的摄像机可以直接获取天气系统内部的图像资料(图5),这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信息。

图3 一款旋翼无人机搭载风速风向检测模块,可同时监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与多项大气污染物。(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HopvHQDXI8nhSqvfUR7RUA)
图4 高空大型无人机在首次高原气象观测试验中下投探空仪(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zAccTS5Q7XqIRT_dEgWgA)
图5 无人机拍摄的台风“浪卡”(2020)内部云系结构(https://mp.weixin.qq.com/s/efWBUbtT4b7tLck-kva_QA)
回顾气象无人机的历史,其实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1997年,澳大利亚Aerosonde公司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款气象无人机——Aerosonde(气象侦察兵)。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气象无人机的研发当中,不但丰富了无人机探测的气象要素类型,而且设计了更加牢固机身结构,以应对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事实上,目前气象无人机不仅仅只是应用于高空气象探测,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无人机也已经能够在云层中播撒催化剂完成人工增雨(雪)作业(图6)。相信在未来,无人机在大气探测、灾害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图6 腾盾科创“及时雨”无人机在贵州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vBif0Yy9mkGkXcrwLip6A)
欢迎投稿!
台风圈专注打造科研、科普和业务的交流平台!征稿内容包括最新科研成果、科普分享、业务交流等,不限于台风相关的研究,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直接向台风圈公众号发送稿件或联系冯博士(
邮箱:xf_feng@foxmail.com)。

台 风 圈
微信号|Typhoon_network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