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无人机撞客机?原来只是假视频(来论|“无人机撞列车”撞出监管软肋)

2月22日下午,重庆轨道交通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迎面撞上一架无人机。据悉,事故未造成列车损伤,未影响运营。随后,重庆轨道交通官方发声表示,此行为已违反有关规定,可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同时也提示,欣赏美景的同时,请一定要注意安全,切勿影响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价格越来越低,功能日益强大,无人机正从传统的航空领域,向社会各领域延伸,正从娱乐飞行设备,逐渐转化为一种涉及各行业的新形态生产工具。但不可忽视的是,无人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闯下了不少祸,飞行失控,撞飞机、撞大厦、掉下来砸人、砸车甚至炸机等事故时有发生。此前据媒体报道,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周内发生4次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造成近百航班延误、上万人滞留,无人机成为“误人机”。特别是,这次重庆发生无人机撞上轨道列车事故,虽然未造成列车损伤,未影响运营,但仍需追究肇事者的违法责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注册无人机达33.9万架,较去年猛增6万架。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截至2018年,民航局颁发无人机驾驶执照4.3万本,4049家企业取得经营许可证。可见,无人机驾驶员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注册无人机增长规模,存在“机多人少”现象。问题是,民用无人机,不等于“无人驾驶”;无人机无序发展,由此引发的安全险患,不容忽视。

事实上,早在2018年6月,民航局运输司印发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这是中国出台的首部国家级无人机“交通法规”。可以预料,通过无人机立法,将推动相关管理进入新阶段。民航管理部门应提高无人机“交通法规”的执行力。比如,在要求无人机实名登记、驾驶员“持证上岗”的同时,对飞行操作实行“云管控”,飞行空域应有明确划分,等等。此外,加大对“黑飞”的处罚力度,以此终结无人机“无人管”的尴尬现状。

换言之,无人机撞上轨道列车,撞出监管软肋。这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除加强相关的立法和宣传工作外,关键是要出台无人机驾驶国家标准。比如,无人机作业时没有显著警告灯,以及螺旋桨叶片外没有设计防护罩,都属于安全设计缺陷,应针对这些方面制定生产设计标准;无人机在作业过程中,应在降落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等。更重要的是,不仅要加强无人机飞行资质审查,更要强制“一机一人、人机合一”,避免无人机“无人驾驶”现象;同时,提高无人机操纵者的飞行安全的意识,避免无人机撞列车之类事件再次发生。

作者:张西流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