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黄家庄水库钓鱼(「航拍家乡」黄家台,我的乡愁)

玩相机多年,最愿意拍摄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故乡总在不停地嬗变,从贫穷到小康,从模糊到清晰。刚买了个无人机,我更想从上到下、里里外外、仔细端详故乡的模样。

我的家乡黄家台,一个山美水美的地方,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乡村的宁静,生态的美好。湾子的东边是我们市内一大林场一一高山林场,茂密的植被,成片的松树林,我小时候穿行其中,却从未走出过它的范畴。家乡西面是柏油马路一一曹双公路,我的小学就在公路旁,我在那里读书起蒙,度过了美好时光。

在京山,叫黄家台的地方有好几个,我所居住的黄家台可能是地势高,湾里的人又都姓黄的缘故吧,小时候听说这里有个寺庙,香火缭绕,生生不息!黄家台的历史无从考证,反正我只知道父辈的父辈就生活在这里,开垦农田,取材建房,一代又一代。

从航拍图来看,倒没有看出台子有多么高,只看到是星罗棋布的稻田,红瓦白墙的民居,绿树掩映和水泥禾场。湾子躺在绿染的大地怀抱,却有一种小家碧玉似的美,特别是远处一汪塘水镶嵌在稻田中,明净如镜,犹如美眸。

黄家台有我最美好的记忆。红红的太阳从高山林场升起,在粘满露水的清晨,我赶着牛儿走在田埂上;春夏秋冬,时光流转,我和小伙伴时常去山里耙松毛,摘野果、捡菌子、拔红薯,快乐充斥了整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年纪渐长,一幕幕时常出现在梦里,于是思乡的情结更浓。

往高山林场去的路上,是肥沃的畈冲和清澈流水淌过的河垱。每逢雨季,河水骤涨,鱼儿逆游。我记得小时常拎起鱼具去河里捉鱼,泥鳅鳝鱼鲫鱼鲶鱼等鱼货,总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这里是一个鱼米之乡!

黄家台的西边是大树小学,距离我们家顶多一千米的样子。我和许多村里的人一样,在这里读完了五年小学,然后去镇里,去县城,年轻一辈更远去了北京、广州等地。小时候,觉得上学的路好远好远,特别是雨天的乡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泥泞难行,途中更有一口大堰,横亘其中。稚嫩的脚步,发黄的书包,跨过堰塘边的沟渠,总是胆战心惊,好在求学的路还算一帆风顺!

村里有一口古井,深不见底,无论天气多么干旱,我从未见它干过。大湾的人们和我们黄家台的人都在这里挑吃水。农忙季节,家里大人会叫我拎一个热水瓶打凉水。来到水井边,把瓶子沉到水里,打最清凉的井水,再送到田间地头。忙碌的脸颊布满汗水,仰头喝一碗甘甜井水,丝丝凉意爽在心头。可每次打水,我都吓得要命,生怕掉下去!好在每次都有惊无险,就慢慢长大了。

前些年,村里在外的成功人士捐了十几万钱,重新整修了古井,并在井的上方修建了凉亭,农忙时可供人休憩。但井里的水早就不能吃了,农药污染过,只能用于灌溉,前几年一次大干旱,十几个电机抽秧水,把古井硬是抽干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井底没有盼望的大鱼,全是沙子。

再说说门口的堰塘。过去,塘里水真是清啊,家家户户淘米洗菜,岸边跳板旁都是一群一群的土鱼,游来游去,几粒米饭就可用竹篓子捉一碗鱼。

我是钓鱼的好手,喜欢清晨在塘里钓鱼,钓大大小小的鱼,然后用水缸养着,可以吃上十天半个月!塘里鱼很肥很大,记得幼时一个冬天,村里干堰分鱼,我看到村民把鱼捉起来,一堆一堆,最大的两条鱼足有百斤重。

如今航拍堰塘,看到的却是4个大水坑,真是可惜啊!小时候清澈得可以摸鱼虾、挑水吃的堰塘只能永远停留在记忆里了。

我的故乡虽然称不上物华天宝,但还可称得上人杰地灵,村里走出过国务院、武汉市政府的官员政要,也是大明星李念的家乡,他的父亲还曾为村小学捐款建楼房。

黄家台的人虽然十多户不足百人,但客观讲还是出了人才,年轻人聪明好学,追求上进,对生活有目标、有向往。考学、当兵、经商、务工成为主要出路。考大学落户大中城市,经商在武汉买房,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选择。家里的田都交给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现在他们也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多少显得力不从心!

我数了一下,黄家台共有13幢房子,他们主人或孩子普遍在京山、武汉、广州、北京都有一套甚至几套房子,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成功人生吧!如今,孩子们在外打拼,只有年迈的老人留守。故乡的村庄,只有过年时伴随着各式小车的驶入才变得有几天的热闹!

航拍图里,我放大再放大,仔细找到了我30多年前住过的土房子的印迹,却早已坍塌,取而代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睹物思人,心情多少有点复杂!

失落的村庄。黄家台,我回不去的故乡,忘不掉的乡愁!(黄小明于7月18日晚手机敲字随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