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疫情纪录片有哪些(疫情后的武汉纪录片,日本人拍的太真实了!)
时间真快,进入7月,新年好像又快到了。
时间又真慢,回望那些被封城的岁月,却慨叹如此难熬。
在过去的半年,我们不断见证历史又参与历史。
记得二月那个特殊的夜晚,我们表达着同情与愤怒,抵达情绪的制高点,这些应激情感,无奈之下,却落于漆黑寂静的夜晚。
我们做着弗洛伊德所谓的“哀悼的工作”,用来抚平已经过去,或者还没过去的灰暗。
在武汉解封一个月后,日本导演竹内亮发布一条微博——募集武汉人的故事。
最终选择了十个人,可能这些故事并不具有典型性,但恰好这也是一种真实,真实的武汉,常态的武汉。
我们探讨真实,是为了剥离真实所附加的一层层重量,以细水长流的情感态度共情人间烟火。
随着这样一条消息的发布,《好久不见,武汉》这部长达一小时的纪录片,在全网上线,播放量高达一千八百万,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武汉的现状。
这座城市终于重现生机。
就像竹内亮导演的团队所说的,整个纪录片的过程是一次完全开放、未知的试探。
也正是这样,才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吧。
没有预设,没有表演,那些粗糙的质感,细腻的情感才正是《好久不见,武汉》这部纪录片的真实。
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讲述了十个人的故事。
记录她们的困境,焦灼,崩溃与重生。
一
老计,外卖骑手。
封城期间,他把摄像机装在头盔上,拍下了街边的景象。
老计说,这可能是人生当中经历过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
这也是老计在微博上记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导演问老计,作为一个武汉人怕不怕被外地人歧视这个问题时,老计干脆的说道:“我不怕,但是我介意。”
并提到之前刷微博的一个经历。
二
郭一婷,奶茶店老板。
来自四川的女生,在半年前开始和另外两位同伴,经营着一家店面不大但却很温暖的奶茶店。
由于疫情的影响,另外两位同伴要回到老家,问到郭一婷为什么不回老家的时候,郭一婷忙完手头的工作回答道“因为舍不得这里”。
在为另一位同伴送行的时候,奶茶店合伙人还是无奈的说:“抗争下来,结果就是这样嘛,对不对。”
在这部纪录片里,抗争的过程可能缺席了,但也依旧能够想象到,她们曾经经营一家奶茶店所处的困境,以及她们对未来的一些小小的期许。三
赖韵,日料店老板。
在日本留学九年,回国后,在日企上班做翻译,自己开了一家居酒屋。
经常到华南海鲜市场采购原料。
当被问及武汉人吃不吃野味和蝙蝠时,赖韵说99.99%的人都不吃。
时隔四个月,133天。
谈到日料店一直关门的压力,赖先生说,一分钱收益没有,也有还款的压力,现在能够维持食材的成本就可以了。
导演笑说,这样没有意义啊,但赖先生却肯定地说“有。我对这个店非常有感情,这一年让店还能撑下去就够了。”
四
安雨擎,艺术教育店创始人。
在武汉一家商场经营着一家艺术教育店,经常制作手工皮具,包括自己用的包包。
但由于疫情带来的长期关店,造成了运营成本上很大的压力,在六月初的这一天,安雨擎和她的合伙人决定了拆店。
她说:其实已经挺好了,感觉可以面对,但是看到这样的场景还是有点受不了。
五
李嘉威,口罩厂部门负责人。
在封城期间,这家公司曾经24小时不停工生产防护服,由于订单数逐渐减小,开始生产外科手术衣。
竹内亮导演在征得允许后,试穿了防护服,只走了一圈便觉得很热,就像在蒸桑拿的感觉。
李嘉威说,医生穿这个一整天都不能脱的,很辛苦。
六
龚胜男,护士。
一个热爱跳舞的女孩,从事护士这个行业已经五年,疫情期间主动请缨到新冠肺炎一线。
初见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女孩,她也坦白道,自己之前并不会骑自行车,但因为疫情时期,地铁站都关了,只能学骑自行车。
于是,她们便骑着自行车穿过长江大桥。
这样一位开朗的女孩,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对患者进行精神安抚方面花了很大心血。
可当谈及去世的患者,她还是忍不住落泪。
她说,在疫情之前是想要辞职的,但却因为这场疫情,让她明白了这个职业的意义。
七
庄园,医院前台。
谈到报名拍摄的原因,庄园想起了自己的外公,外公因为这次新冠病毒感染去世了。
这也是这么多报名的人当中,唯一一个家人去世的应募者。
通过庄园对那段特殊时期的回忆,等床位的艰难,没有医院收治的绝望,生命在等待中慢慢消耗。
她说,当看到有和外公年龄相仿的人被治愈后,心里就想,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个我外公。
她说,她想把这一次经历记录下来,怕有一天会忘了,不想忘。
八
李杰,雷神山建设者。
参与了雷神山医院电气方面的建设。
曾经因为三个晚上四个白天连续工作,李杰的妻子担心丈夫晚上睡觉太冷,醒来会感冒,就会整晚打视频电话提醒李杰不要睡着。
经过短暂又漫长的十天,医院建成了。
从全世界医院建成速度来看,这十天实在是太短,但聚焦到每一个普通的家庭,这十天似乎又那么漫长,家人的担心与恐惧占据了这十天时间。
似乎正如李杰所说的,钱无所谓,主要是生命。
九
脏辫熊,英语老师,视频博主。
疫情期间,用无人机拍摄武汉这座城市,同时也在做着关于武汉文化的视频。
在谈到这次的特殊时期,她另辟蹊径的认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汉受到了国际的关注,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走入了国际视野之下。
十
小隋、小帆帆是一对情侣,虽然同在武汉,但由于疫情,先后分离了近100天。
小帆帆一直很想试婚纱,终于选在了一个周日。
悠扬的音乐,白色的帘幕,终于扫去了长久以来的阴霾。
在我最初看到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就被海报深深吸引了。
海报的设计像极了日本独特的记录美学风格,像是枝裕和电影里琐碎平凡又不失温情的日常,又像小津影像中平淡又不失深沉的去窥探生命的内里。
整部纪录片浸润着武汉人的情感,情绪,没有英雄式的情怀,没有宏大命题式的剖析。
全片唯一的突如其来的戏剧性,便是导演突发尿路结石。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过:“我们去一个城市,一般就会去名胜古迹、所谓的地标建筑。其实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用我的话,和这个城市才有了肌肤之亲。名胜古迹都是‘西装革履的’,装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场装不了,它想装都装不了。”
正如这部纪录片里晚上十二点的烧烤,早餐一条街的苕粉,武汉特色热干面……
镜头慢慢走向这座城市的肌理,他们的热情与直面伤痛的勇气似乎也是武汉的独特魅力。
武汉,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