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向东走(“看见”视频新闻|沿着黄河 遇见海)
早报记者沿黄河“逆流而上”直到菏泽 寻找与青岛有关的“黄河故事”
虽然青岛在地理意义上并不是沿黄流域城市,但却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倾听山东省“黄河大合唱”中的“青岛乐章”,沿着黄河总能遇见大海。这个五一假期,早报记者从青岛出发前往东营,从黄河入海口处沿着大堤一路“逆流而上”,用了三天两夜的时间,探访山东境内628公里的黄河沿线,寻找其中与青岛有关的“黄河故事”。
早报视频截图。
第一站:黄河入海口
白云悠悠,芦苇茫茫。本次的“行走黄河”第一站,记者来到了山东省东营市,这里是黄河奔腾万里后汇入渤海之地。在这里,记者欣赏到了候鸟齐飞长河落日的浪漫,也见识到了大河滔滔奔流入海的辽阔,更体会到了黄河对于山东的滋养。
在前往黄河入海口的途中记者看到,因为黄河的滋养,入海口附近区域拥有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据了解,入海口附近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殖地,是拉姆萨尔国际湿地条约缔约国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分布着各种野生动物1524种,其中鸟类达268种。
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记者通过无人机航拍看到,这里随处可见大片新生地,大地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据了解,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在黄河入海口处,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这里也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一边是泛着黄色的河水,一边是蓝色的海水,从空中俯瞰如同一个巨大的“鸳鸯锅”……作为万里黄河最终的归处,这里还造就了河海交汇奇观。在乘坐游船游览时,早报记者看到,在海河交汇的地带,黄蓝泾渭分明、蔚为壮观。
“引黄济青”工程位于打渔张险工的渠首闸。
第二站:“引黄济青”渠首
泵站铿锵,流水汤汤。引黄济青工程被誉为“黄金之渠”,输水路线全长291公里,让黄河的“远水”解了青岛的“近渴”。本次行走黄河的第二站,记者来到了引黄济青工程的引水渠首——位于滨州市博兴县的打渔张险工处。
“打渔张”是个地名。沿着打渔张的黄河堤坝,记者一路行进,发现小小的打渔张闸门林立,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据了解,这里被列为“滨州八景”之一,在当地颇负盛名。
在引黄济青工程的渠首闸,记者航拍发现,主河道旁有一个较大河湾,而闸门就设在河湾处,建在与河水流动相反的方向。这样能避开黄河主干道流水对于闸门的直接冲击,确保了引水的平稳和安全。
打渔张的引黄渠首有3座主闸,因为建于不同年代,因此分别被称为“老年闸”“壮年闸”“少年闸”。而在3座渠首闸的下方,分布着引黄济青闸、老干一闸、三合干闸、稻改干闸、十三条渠闸5座“卫星闸”,它们与3座渠首闸一同构建起了滋养沿途的“引黄灌溉”系统。
东明县境内,记者拍摄下“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场景。
第三站:“黄河入鲁第一县”
微风阵阵,麦浪翻滚。本次“行走黄河”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早报记者来到了“黄河入鲁第一县”——位于菏泽市的东明县。在这里,黄河如一条黄色飘带穿城而过,滋润了两岸良田,滋养了两岸村庄。眼下,黄河两岸的滩区内,大片的麦田已经深绿,与奔腾的黄河一起,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静待丰收画卷。
黄河滩区是黄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滩里地肥、粮食产量高,于是成为沿河两岸居民世代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地。据了解,东明县的黄河滩区总面积近50万亩,是山东省最大的黄河滩区,占山东省黄河滩区总面积的近五分之一。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东明县境内有着九道弯,形成了一道又一道富有意境的风景。航拍镜头下,在沙窝镇的土地张村附近,黄河呈东西走向顺流而下直冲大堤而来,但因被坝头阻拦又调头朝北。因此在这里,既可以欣赏“长河落日圆”的优美,也可以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
而到了东明的高村险工段,黄河再一次由东西走向改变为南北走向,并经过九十度转弯奔流北去,又形成一处壮美景点。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张孝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