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衡水十大企业(衡水聚焦重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

集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功能于一体的衡水市文化艺术中心于去年正式投用,成为衡水新的标志性建筑。这是用无人机从艺术中心上空拍摄的衡水市区,城市美景尽收眼底。记者焦磊 通讯员陈康摄

“牢牢守住稳定、发展、生态三条底线,坚定走好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普惠民生、拼搏奋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奠定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近日召开的衡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衡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描绘了衡水的美好未来。

报告明确了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值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PM2.5平均浓度降幅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今年,衡水市委、市政府谋划了产业提档升级、非贫困县非贫困村之中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创建、城乡品质塑造、乡镇“强身健体”、智慧医疗体系培育、教育规范提升、县城交通互联互通等八大工程,并以此为基础,统筹抓好各方面工作。

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树牢项目不可替代意识,坚持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努力以高质量投资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双基”工程建设。抢抓当前国家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机遇,在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生态环保等领域,加紧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促雄商高铁、石衡高速、衡水到雄安一级公路、郑昔线冀州段尽早开工,抓好高铁新城、滏阳河文化带建设和老盐河片区改造。

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实施“112”工程,抓好100个重点开工在建项目,推进100个重点前期项目,围绕培育主导产业,谋划重点产业项目200个,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提升园区能级和水平。大力开展园区对标提升、二次创业活动。支持衡水高新区打造千亿元产业园,力争年内晋升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滨湖新区建设国家5A级景区。支持县市区园区依托骨干企业朝着“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到10%以上。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和全程帮办,对新建项目,严格投资强度、容积率、回报率、开工率要求。实行周督月调制度,集中开工、观摩拉练由上年的2次增加到3次。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主动调、加快转,聚焦“3+2”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产业重构、布局重廓、企业重组,努力向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开展“千企转型”行动,推动丝网、玻璃钢等10大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加大技改投入,市本级设立不少于1500万元技改专项资金,全市争取实施省、市重点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建成启用市级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和2个县级中心,实施工业设计示范项目10个以上。建成数字车间5个以上,完成企业“上云”100家以上。支持“个转企”“小升规”,今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家、挂牌上市企业10家以上。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大产业链缺失环节招商力度。谋划发展服务机器人和数字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局部强势。谋划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1至2个,培育示范企业3至5家。

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物流、教育、文化、旅游、康养等领域新兴业态。抓好京东衡水电商产业集聚中心项目,鼓励县市区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出衡水“两日游”精品线路,举办衡水市第三届旅发大会。

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引导县(市、区)强力对标赶超,支持景县、深州、安平树立更高标准,明确进入全省30强时间表、路线图。依托现有产业,选择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乡镇重点培育,用3年时间集中打造30个产业聚集型、文化旅游型、现代农业型、康泰养生型、商贸物流型特色小镇,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探索具有衡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扎实推进“一减四增”,重点实施“5116”工程。在主城区、衡水湖周边和有条件的城镇周边,布局一批集育种科研、观赏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按照“一县一业一品一特色”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促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年内完成农村厕所改造20万个。加快推进“三区同建”,今年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1个重点片区、启动3个示范点。搞好农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实施江水(南水北调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增加供水覆盖人口60万以上。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型农民,对有创业意愿者提供创业资金扶持,发展特色种养、农家乐、特色手艺等。完善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打造一批叫得响的衡水劳务品牌。改进土地流转方式,注重对接农研团队、金融资本、销售网络,发展一批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联合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保持在69%以上。

实施城乡品质塑造工程,展现美丽衡水新风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功能布局,持续提升城乡品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滨湖园林城市。

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开发模式,完善“五级两规一导则”,构建“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全市“一张图”管控。各县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科学规划需要保留和撤并的村庄,以村庄撤并的“减法”换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乘法”。

做强做美中心城区。在优化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基础上,高标准谋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发展楼宇经济,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衡设立区域总部,积极引进名品名店和金融、科技、结算中心等高端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标准,研究制定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园林城市3个实施方案,开展达标提标专项行动。

提升城镇吸引力和承载力。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园、绿地和市民休闲带,每个县城至少有1个四星级以上精品公园。围绕建设北方最洁净城镇群的目标,提高城镇的洁净度、美誉度。支持枣强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实施乡镇“强身健体”工程,支持每个乡镇发展1个特色主导产业。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赋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新内涵,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市场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企业开办手续全程网上办、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标准化两个国家试点改革任务,在省级以上开发区试行“三零”审批。促进教育全面、规范、有序发展,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医价联动改革。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和优秀高校毕业生来衡创业兴业。

扩大高水平开放。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争取协同发展“微中心”落户衡水,主动对接服务雄安新区,搭建与之配套的产业孵化基地、雄衡合作产业园等合作平台。出台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着眼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紧盯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坚持引项目、引资金和学制度。引导出口企业和相关企业放宽眼界,以外贸带动外资、外经,实现“三外”互促并进。

实施创新驱动。增加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支出比上年增长10%。依托“一谷一港一中心”,推动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继续实施科技倍增计划,年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0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年内至少引进2个高层次团队,新增2家院士工作站。

打造京津冀发展环境高地。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恳谈会,成立地市级以上驻外衡水商会(协会)10家以上。推动政府定价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只减不增、标准只降不升。规范和减少涉企检查,推行环保差别化执法。围绕“创新、强企、解难、惠民”,及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打好“三大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目标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全力攻坚突破,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深入开展“金融港”护航计划和拆圈解链专项行动,健全“府院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恶意逃废债行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攻坚行动,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妥善处置信访多发领域问题。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健全扶贫长效机制,对脱贫人口完善后续扶持措施,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监管。下大力推进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就业等措施,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今年力争60个贫困村出列、1.6万贫困人口脱贫,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科学治霾、铁腕治霾、精准治霾,开展“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行动,扎实推进清洁取暖,深入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扬尘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加强城镇污水专项治理,年内主城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90%,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和农村纳污坑塘实现“双清零”。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力度开展环湖、环中心城区、县城、镇村林带建设及沿交通干线廊道国土绿化,全年新造林25万亩。(记者陈凤来、焦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