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美国队vs伊朗(美国VS伊朗:一场疯狂试探的“胆小鬼博弈”)

白崭 / 文

没人想到,会是伊朗先扣响了扳机。

6月20日,美国军方确认,一架美国“全球鹰”无人机,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国际空域内”,被伊朗地对空导弹击落——算上研发费用,每架“全球鹰”身价近两亿美元,而近期的新闻热点波音737 MAX,售价还不到一亿美元。

“全球鹰”坠落的消息,是伊朗方面最先披露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当地时间20日早上发表声明中的说法是,这架美国无人侦察机在侵犯伊朗领空后,被伊朗空军击落。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还在其官方Telegram账号上,发布了伊朗防空部队发射导弹击落无人机的视频。

虽然美伊双方对无人机击落位置说法不一,但这并不影响此事件给本已剑拔弩张的波斯湾增加更浓重的火药味。

“伊朗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Iran made a very big mistake!)”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他的推特上写下了这样一句。

战争就要到来了吗?

火星四溅波斯湾

“伊朗对一架美国飞机的攻击,即使是一架无人机,也为伊朗与美国近期发生的冲突事件增添了另一个潜在的导火索。”《纽约时报》文章这样写道。

过去一个多月,美伊关系和波斯湾局势日趋紧张。

5月5日,美国宣布向伊朗周边海域派遣林肯号航母攻击群和B52轰炸机特混编队;

5月8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伊朗将增加低浓缩铀储存以报复美方的制裁;

5月10日,美国宣布将一组爱国者导弹移入中东地区;

5月12日,四艘国际商船在阿曼湾海域发生爆炸;

5月24日,特朗普宣布将增兵1500人进驻中东地区“防范伊朗”,并向伊朗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对手沙特出售总值70亿美元的武器。

6月13日凌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第二次发生油轮遭“蓄意破坏”事件,停靠在阿曼湾海域的两艘油轮突遭袭击,损失严重,其中一艘属于挪威公司,另一艘属于日本——也是在这一天上午,作为40年来首位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见到了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但他美伊关系“调解人”的使命,遭到了哈梅内伊的一口回绝:“我们完全不相信美国想进行真正的谈判”。

油轮“遇袭”消息传出后,美伊两国迅速地分别对外表示进行了及时救援。伊朗方面还强调称,伊朗救援船从两艘遇险油轮上疏散了44名船员,并将他们妥善安置到南部霍莫兹甘省的贾斯克市。

不过,很快地,遇险油轮以及船员的情况,就不再是舆论关注焦点。

与一个月前一样,国际商船在海湾地区遭“蓄意破坏”之后的第一时间,美国等就将矛头指向了伊朗。

与一个月前不一样,上次袭击,至今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袭击者到底是谁;而这一次,美国人拿出了“证据”:美国中央司令部公布了“遇袭”油轮的视频和照片,并称事发时,一架美国飞机在事发海域附近,观察到有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巡逻艇和多艘近海快速攻击艇。

美国中央司令部称视频和照片由P-8侦察机拍摄,内容是伊朗士兵乘坐一艘小船靠近受损油轮船体,并从上面拆下了一枚未爆炸的帽贝型(Limpet)水雷——这种爆炸物可以用手粘在船体上。美国国防官员对媒体表示,这些视频和图片“证明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向上述两艘商船发动了“袭击”,而且伊朗人正试图掩盖证据。

不过,该视频为分辨率极低的黑白影像,船只所属国家及船员身份事实上极难辨认。而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遇袭日本油轮所属的日本国华产业海运集团社长坚田丰提出,有船员看到油轮是被“飞来的物体”袭击,而不是美方认为的鱼雷、水雷。

对美国拿出的“证据”,伊朗方面表示,拒绝评论。“有人,”BBC称一名伊朗官员断言,“正在试图破坏伊朗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

“美国声称伊朗通过人工方式去投放或拆除鱼雷、水雷,未必把伊朗想得太科幻了一点……”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沈逸表示,“况且美国之前就有在证据方面上当或造假的黑历史,这个时候,不要轻易下结论。”

@视觉中国 图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李绍先也认为,在也门东南部也活动频繁的基地组织,以及“伊斯兰国”等力量都不能排除。“这些力量最愿意挑起美国对伊朗的敌意,在他们眼里,美国和伊朗都是敌人,若美伊开战,他们可以浑水摸鱼。”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李绍先分析,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甚至包括以色列,都存在让美伊关系紧张的动机。“在中东,不愿看到地区和平,想‘搞事情’的势力实在是太多了。观察一年多来伊朗方面的动作,其应对是很理智的,不可能主动去挑起祸端。”

旅居伊朗人士权文武则对Vista看天下表示,袭击油轮是伊朗针对特朗普极限施压政策的极限回复,“故意挑在安倍见哈梅内伊时,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本国海军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事件发生时间点的极度荒谬性为自己开脱”。

“重返中东”

并不意外的,当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向全世界指称伊朗是袭击的“幕后黑手”后,铁杆盟友英国、沙特、以色列立即选边站队。

“我们没有理由不同意(美国)国务卿的意见。”沙特外交大臣阿德尔·朱拜尔对CNN表示,“我们同意他的观点,伊朗有这样做的历史。”

而英国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的出发点显然是相信我们的美国盟友”。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表态则更进一步,公开表示与美国同一战线,抵制伊朗“侵略”,并号召国际社会应该立即对伊朗启动制裁机制。

倒是此次油轮“遇袭”事件中处境有些尴尬的日本,即便蓬佩奥直言袭击是“侮辱日本”,却仍然罕见地没有和美国保持统一步调。

与特朗普的电话会谈中,安倍晋三只表示:无论是来自哪方面的攻击,都强烈谴责。但他并没有谈及攻击的主体。

日本共同社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日本政府并不赞同美方关于伊朗参与袭击的说明,正在要求美方出示证据。而日本交通大臣石井启一的表态更加直接,“油轮遇袭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访问伊朗无关”。

图源网络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巴列维王朝以来,美伊关系就始终在刀口上摇摆不定。而特朗普上台特别是美国“重返中东”之后,之前略有缓和的两国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一年前的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2015年由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签订的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朗的全面制裁。

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博士撰文分析,特朗普对前任“理想主义”主导的中东政策非常不满。“奥巴马主导联合国与伊朗达成的核协议,可谓他最自豪的外交成就。特朗普阵营则认为伊朗‘弃核’徒具形式,解除了制裁、取回海外资金的伊朗,不但更有本钱发展核武,更会严重威胁以色列、沙特等盟友利益。”

沈旭晖称,特朗普要将奥巴马的中东政策“拨乱反正”,重新以强硬姿态介入中东事务,联合沙特等国家,以多种手段逼迫伊朗妥协。

一年过去,伊朗经济大受打击,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跌3.9%,而国际货币基金(IMF)更估算其国内生产总值本年将再度下跌6%。同时,伊朗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年升幅接近40%,创20年新高。该国经济命脉石油出口,美国退出核协议前超过每日250万桶,到今年4月已跌至每日仅超过100万桶,退回4年前水平。

美国的套索还在加紧:4月,将伊朗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令其他各国对伊贸易风险大大增加;6月初,对伊朗年收入达110亿美元的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实施制裁。

“我的一个朋友,这两个月把她家里的几辆豪车甩卖了,并将车款连同存款通过地下钱庄转移到了加拿大。”权文武说,“我问她是否担心战争,她认为可能性不大,但急剧贬值的货币迫使她将资产转移到境外保值:‘如果今天1美元兑10万里亚尔,明天变成15万,一个穷人可能最多损失一千美金,但我可能会损失上千万美金’。”

权文武的这位伊朗朋友还认为,一旦爆发战争,发起方将是伊朗,因为“美国已经通过经济手段将伊斯兰政权置于生死边缘,而伊朗没有经济手段应对,只能通过武力迫使美国取消制裁”。

当地时间6月18日晚,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正式宣布角逐第二届任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在评论文章中提到,“有观点揣测,为了通过所谓‘危机总统’模式来提振民调,特朗普政府对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正在陡然上升。”

“胆小鬼”博弈

波斯湾紧张气氛下,权文武表示至少他接触到的在伊中国人并未过多慌乱,各自按部就班做着该做的事。“德黑兰华人酒店里中国商人仍人满为患,他们靠打牌、吹牛打发时间——其中大多是来伊朗讨要客户欠款的。中国驻伊使馆未雨绸缪,已经展开对在伊中国人的摸底工作,经参处已经多次要求驻伊中企更新上报人员数量信息,部分中资企业也制定了紧急情况下从伊朗撤离的方案。”

但在一些专家分析中,伊朗正在一步步走向伊拉克2.0:同样是美国在中东长期对手,同样疑似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样都是共和党政府,甚至当年推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人也还在,比如现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

不过,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当时的小布什政府立场清晰,用大量情报多次渲染萨达姆作为残酷的独裁者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对中东乃至世界带来极大威胁——尽管这些精心筛选的情报后来被证明并不可靠,但美国公众的情绪被成功挑动起来以支持发动战争。

而在对伊朗直接动武是否必要问题上,特朗普政府的公开表态仍是希望通过极限施压等方式给伊朗带来巨大经济压力,迫使后者重回谈判桌并做出让步。

6月17日,特朗普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似乎有意识在淡化阿曼湾油轮遇袭事件的影响,他说,“到目前为止,事情一直都很小。”

当记者追问美国是否会因为袭击油轮这类的事件而采取军事行动时,他的回答是会划个“问号”。

不过,当被问到什么会挑起美国与伊朗的战争时,特朗普明确地给出了答案:“我肯定会因为核武器。”

“美伊之间已经陷入一场非常危险的‘胆小鬼博弈’,任何一方的误判都可能轻易挑起一场冲突。”《纽约时报》在评论文章中写道。

“胆小鬼博弈”在人类历史中经典案例之一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博弈双方互让或合作才能实现双赢,但现实中更多情况是,为了保证个人利益不受损,双方都只得不断升级,以求吓退对手,最终两败俱伤。

6月17日,美国代理国防部长沙纳汉宣布,“近期伊朗发动的袭击证实了美国之前获取的可靠情报”,“出于防卫目的”,美国将向中东增派1000名士兵和更多军事资源,以应对中东海陆空的威胁——次日,沙纳汉因“家庭原因”放弃转正,辞去代理防长一职。

美国步步紧逼,伊朗也不甘示弱。伊朗原子能组织发言人当地时间6月17日表示,伊朗将在6月27日前突破低浓度浓缩轴300公斤存量上限,并警告说伊朗有能力把铀浓缩提高到20%——离武器级的铀浓缩水平只差一步。

@视觉中国 图

伊朗的威胁似乎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白宫国家安全发言人马奎斯回应称,特朗普已经明确表示决不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伊朗的行为相当于“核讹诈”,必须对其施加更大的国际压力。同时,他还提出,“伊朗的铀浓缩计划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那份‘糟糕的核协议’让他们保留了能力。”

次日,伊朗政府公开宣布,近日捣毁了一个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有关的间谍网络,并逮捕了多名间谍。

又过两天,“全球鹰”坠落——据《纽约时报》援引多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报道,作为回击,特朗普最初批准了对伊朗一些目标进行空袭,但当地时间20日晚7时左右,空袭行动被临时叫停。

“我们呼吁各方共同推动伊核问题和海湾地区形势走向缓和,而不是任其恶性循环,甚至滑向冲突。”6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表达了中国的态度,“首先还是要坚定维护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二是坚定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中方呼吁各方应保持理性和克制,不要再采取任何刺激局势升级的行动,不要打开潘多拉的盒子。特别是美方应改变极限施压做法……三是坚定维护各方正当权益。我们希望伊方慎重决策,不要轻易放弃协议……我们愿继续为全面、有效执行协议作出努力,同时坚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俄罗斯总统普京6月20日警告称,任何美国的军事打击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美国的袭击“将导致暴力事件激增,并可能导致难民外溢”。

欧盟则在同一天发表声明称,伊朗、法国、德国、英国、中国与俄罗斯的高级官员将于6月28日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就如何避免伊核协议失效进行磋商,将讨论如何“应对美国退出核协议并恢复制裁伊朗的措施”以及“伊朗近期关于其履行核协议承诺所发布的公告”。

“我们需要记住,世界上约有30%的原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如果该水域变得不安全,整个西方世界可能面临风险。”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主席保罗·德阿米科也在一份声明中向世界发出警告。

END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