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中的中国战地记者是谁(战火纷飞中的中国战地记者)
7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叙利亚记者朱雪松冒着危险,用手机近距离记录下了以色列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空袭、叙利亚防空系统启动拦截的画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走出国门(《传媒茶话会》试图统计出一份准确的中国战地记者人数表,但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未能实现),其中,有不少记者驻在各个战乱国家和地区。中国驻外战地记者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7月22日至23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日报驻叙利亚记者李潇、新华社驻耶路撒冷分社记者陈文仙、新华社驻大马士革分社首席记者郑一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叙利亚记者朱雪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土耳其记者陈慧慧。
“战地记者,前往战区报道义不容辞”
7月21日,朱雪松用手机拍摄以色列空袭叙利亚
“轰”,一声巨响,房间开始震动。“是空袭!”正在洗澡的朱雪松来不及收拾,套上衣服拿上手机冲到阳台上拍摄。这段视频后来上了微博热搜,占据当日热搜榜第2位超过12个小时,浏览量超过2000万,有2.5亿网友参与话题互动,大多数留言都是叮嘱他要注意安全。这段空袭视频让大家为朱雪松的安全捏了一把汗,甚至有网友惊奇地问,导弹离得那么近,甚至有几颗就从他头顶飞过,他还能如此镇定、从容地完成拍摄,这种职业素养是如何养成的?其实这并不是他经历过的最危险的一次报道——他还曾被狙击手瞄准过。
朱雪松探访伊德利卜省重镇萨拉基卜
2019年7月,朱雪松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调派至叙利亚担任驻外记者。同年11月27日,为近距离拍下真实的交战画面,朱雪松前往叙利亚伊德利卜前线采访。采访过程中,叙利亚政府军突然加强了火力,朱雪松当时没有多想,只顾着拍下交战画面,事后他才知道,原来就在拍摄前方十几米远的树林里,一直有一个狙击手在瞄准他,叙利亚政府军突然加强火力正是为了保护他。而距离他所在的拍摄点20米远的地方,在26日就炸死过一人。同样在叙利亚,不顾生死,第一时间记录现场的还有人民日报驻叙利亚记者李潇。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三国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发动了空袭。李潇第一时间向国内发回现场报道。当时,大马士革周边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大部分地区还在反对派的控制之下。城内每天都会遭受五六十发的迫击炮、火箭弹的袭击。
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三国空袭叙利亚大马士革后李潇在安全据点外围采访拍摄
忙完工作后,李潇才发现,办公室的窗户和墙壁之间被爆炸冲击波震出了一道大大的裂缝,而当时他根本没发现。自从2017年8月前往以色列后,新华社驻耶路撒冷分社记者陈文仙经历过不少冲突事件。2019年3月31日,加沙边境,抗议的人群挥舞着巴勒斯坦国旗冲过催泪瓦斯烟障,冲向铁丝隔离网,滚出废旧轮胎点上汽油燃烧。隔离网两侧,是对峙的巴以双方,以军狙击手严阵以待。陈文仙和同行记者被告知在巴勒斯坦人群中混迹着哈马斯武装分子,一不留神可能就会被他们当成射击目标,但她还是勇敢地守在隔离网附近,耳边响起阵阵枪声,忍着浓烟和催泪瓦斯拍摄。
陈文仙在加沙边境的冲突现场采访
“原来枪声可以离自己这么近,做一名战地记者,第一要有勇气,第二要将职责始终挂在心上。”作为一名女战地记者,陈文仙说,“尽管很危险,但我会在内心告诉自己,我是中国的记者,是新华社的记者,前往战区报道现场是义不容辞的”。1948年,新华社在布拉格建立第一个国外分社,开启了中国驻外记者的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传播力逐渐增强,中国驻外记者人数逐年增加,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在国外建立分社,外派记者。这其中,就有很多记者分布在战火纷飞、战乱频仍的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伊拉克、阿富汗、以色列等战乱国家。据了解,目前,人民日报在国外设有中心分社和分社共39个,正式派驻人员77人。新华社自1948年起,相继在100多个国家的地区建立了总社、分社、支社、记者站,现有驻外记者520名,其中300多人为记者、编辑等采编人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外共有74个驻外记者站,其中8个记者站在战乱国家。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土耳其记者陈慧慧是战地玫瑰之一。
土耳其发动第三次跨境打击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的军事行动陈慧慧在土方一侧做现场报道
“我采访时,连去附近洗手间都要小心谨慎,因为那时候离战场太近,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意外!”2019年7月,陈慧慧赴任土耳其。10月,土耳其发动了第三次跨境打击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的军事行动,这是陈慧慧第一次在土叙边境做采访,第一次切身体会到炮弹在身边爆炸的那种生死感。双方激烈交战持续数日,炮声阵阵,浓烟滚滚。采访间隙,剧烈的炮击声震得地面都在摇晃。后来,同事才告诉陈慧慧,因为紧张和害怕,在直播连线中,她的音调非常高。也就在同一个地点,许多国际媒体也在报道,一位数次经历过类似场景的国际媒体男摄影记者,因为亲眼看到一枚哑弹落在了不远的身后,拍摄时腿一直在发抖。
2018年5月23日郑一晗在大马士革南郊打击“伊斯兰国”前线出镜报道
2017年,郑一晗主动请缨前往叙利亚担任新华社驻大马士革分社首席记者。9月,在叙利亚东部的代尔祖尔市,郑一晗和同行正在当地的一个市场采访,当时这座城市仍被“伊斯兰国”围困。突然,“伊斯兰国”用无人机向市场不远处投下了炸弹,爆炸巨响,大家纷纷跳上车撤离。
“我内心既有记录新闻现场的兴奋,也有对危险的恐惧。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我一边向后撤退,一边用手机拍下了现场画面。”职业的敏感使得郑一晗一边撤离,一边还惦记着现场报道。出于安全考虑,郑一晗和同伴当晚借宿在当地人家中,以免夜间出城遭到伏击。而那一晚,战斗机彻夜盘旋,郑一晗的耳边一直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当时,我真怕‘伊斯兰国’再朝我们扔一颗炸弹……”在国际报道领域,特别是对叙利亚危机的报道,国际舆论存在很多偏见和歪曲,尤其是一些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叙利亚问题,没有向全球读者提供全面和客观的视角。郑一晗认为,中国媒体可以填补这个缺位,对这种西方主导的舆论场发挥积极影响。
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三国对叙发动导弹袭击郑一晗在大马士革东北部导弹爆炸现场出镜
远离第一现场的人,永远成不了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作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人,《大公报》记者方大曾穿梭在炮火纷飞的战争一线。从敌人的枪口到逃难的平民,从前方的硝烟到后方的坚守,方大曾存留下来的837张照片,记录了抗日战争的真实场景。同样,台儿庄战役打响后,范长江深入战斗第一线,到战事最激烈的地区采访,通过报道、评论、照片和电话,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国军队英勇抗战、人们踊跃支援前线的事迹,深刻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二战期间,一批批《大公报》战地记者走出国门,与盟军并肩“作战”,让国人得以及时了解世界风云动向。欧洲战场的萧乾是最早全程在欧洲采访二战的中国记者,他透过《大公报》向国人报道世界战况,也记录了中国人在国际战场的流血与牺牲。太平洋战场的朱启平,他跟随太平洋美军,历时半年,转战数万里,多次出生入死,为中国读者写了大量优秀的战地消息和通讯。 2003年3月20日,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为了报道战争真相,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州日报》、《华商报》、《现代商报》等媒体共派出40名左右战地记者前往伊拉克参与报道。而如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战地记者始终都具有揭露战争真相的勇气,中国年轻一代的战地记者正在战区践行战地记者的担当。
“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告诉你和平最珍贵”
一名有情怀、负责任的战地记者,他的笔和镜头永远属于人民,属于正义,属于和平。从2017年11月至今,李潇到叙利亚已经快3年了!这期间,李潇目睹过政府军追捕恐怖分子,直接在楼道里交火的场景,经历过在采访拍摄期间,突然发生枪战。
2019年7月,李潇赴霍姆斯市采访
“害怕是人的本能,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战地记者的使命要求我们客观、真实地记录战地发生的事。”李潇说。作为一名女战地记者,陈文仙在以色列一待就是3年。到以色列后,她经常到加沙边境采访,整个加沙地带已被以色列封锁起来,那里经常会发生各种冲突。即便如此,作为一名战地记者,陈文仙还是选择第一时间就到现场去,为了去现场拍摄,她签订了责任书,万一发生意外,以方不负责,“因为有现场的描述和画面,报道才会更生动、真实”。见过战争,才更能明白和平最珍贵。
朱雪松探访土叙边境重镇科巴尼
2020年3月15日,朱雪松到叙利亚北部阿勒颇的一家儿童癌症医院采访。经年累月的战乱造成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大量难民处于各国卫生体系盲区,难民营内生活条件恶劣。在采访一个名叫艾克巴拉兹的小孩时,朱雪松特别心疼。艾克巴拉兹因患癌,头发都掉光了。但在回答问题时一直很认真,就连想打断采访时都会很小心翼翼,只是轻声地问朱雪松:“哥哥,我非常虚弱,我先喝口水可不可以?”看到那一幕,听到那句话时,朱雪松说他从未那么渴望过和平,“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到叙利亚工作,在这里的每一秒对我来说都非常珍贵、非常重要。我既然有机会来到这儿,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就一定要做好职责工作,通过现场报道把叙利亚的真实情况传回国内,传给全世界”。战地记者,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告诉你和平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