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中国无人机斩首行动最新消息(【深度分析】科技赋能“精准刺杀”-解析无人机斩首行动的主要技术支撑)

据俄罗斯媒体消息,当地时间202353日凌晨,两架来历不明的无人机对克里姆林宫进行了突然袭击。克里姆林宫当日便向外界发布通知,在无人机出现后俄方便通过电子战系统使无人机失效,表示此次袭击并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并称此次无人机袭击可能是对总统普京的一次刺杀阴谋。

一、无人机斩首行动概要

现代战争中的“斩首”概念是由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的。所谓“斩首”,就是“打击敌方的头部,而不是他的躯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提出攻击敌方指挥系统为首要目标的“瘫痪攻击”,亦称“斩首攻击”。“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形象反映了这种思想。美国的一些信息战专家认为,信息作战时,尤其是美国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作战,应遵循并利用“斩首”原则。

战争的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演进,并在新时代呈现出一系列新型特点,正在颠覆性地改变人们的固有认知。“斩首行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战术行动在大数据、智能化、无人机等技术支撑下也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如在叙利亚战争中,俄军向叙利亚派往侦察监视无人机。2015年12月25日,叙空军根据俄前哨无人机拍摄的图像确定了反对派武装“伊斯兰军”指挥部的位置,随后叙空军3架战机使用精确制导导弹攻击了该目标,一举击毙“伊斯兰军”首领扎赫兰·阿卢什。2020年9月27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在纳卡地区爆发冲突。大量无人机空袭成为焦点,在网上引发热议。

图1 美国MQ-9“死神”无人机

利用无人机的隐蔽性、快速突防性及良好的识别与跟踪性能可以高效实施战争中遇到关键节点时打破僵局所必须采取的“斩首行动”,这种军事行动可理解为对敌方带有信仰意味的领袖个人、重要指挥机关或后勤保障仓库进行袭击,以获取巨大的军事效益。但利用无人机进行“斩首”,对实施时机的把握、实施条件的准备、实施过程的控制、实施结果的处理尤其重要,关乎成功与否、国际舆论形势和下一步无人机作战计划的部署。

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高度重视研发智能化无人武器装备,美军现有无人机7000多架,到2030年,60%的地面作战平台将实现智能化。俄罗斯军方现拥有2000多架无人机,预计到2025年,智能化无人作战装备将占武器装备的30%以上。在未来的战场环境中,“人脑+智能系统”的指挥方式将占据主要地位,而无人机作为必要武器装备在战场“亮相”的频率定会逐年增加。

二、无人机在斩首行动中所需要的主要技术支撑

(一)侦察利器,迷踪追真

众所周知,在目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利用无人机侦察到目标并识别其真伪是完成无人机行动的首要条件。

无人机的自动目标识别系统(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ATR)是无人机光学系统的核心部分,目前自动化目标识别主要分为三种途径:一是基于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的目标识别,二是基于知识和模型的目标识别,三是基于机器学习智能的目标识别。三者皆在计算机基础的算法上完成对目标的识别。

目标跟踪是指对视频序列进行分析,计算出目标在每帧中的位置、大小、姿态等信息,能够实现对目标的长时监控的一项技术。目前来看,追踪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候选生成阶段外观建模阶段、目标搜索阶段、模型更新阶段。通过追踪系统,无人机能实时为实施斩首行动提供有力侦察。

美军MQ-1“捕食者”无人机装有光电/红外侦察设备、GPS导航设备并具有全天候侦察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该无人机依靠其强大的侦察技术在环境复杂的阿富汗战争中击毙塔利班基地组织二号头目阿提夫。由此可见,在无人机斩首行动中,目标识别与追踪技术至关重要。

图2 美国MQ-1“捕食者”无人机

(二)智能控制,精准打击

目前无人机依托后方控制实现火力打击,其中主要依靠人工智能和远程控制技术:

将无人机与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深度融合,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提供给管理者更精确的结果,方便管理者进行判断与决策。其中,AI智能检测既可以利用前端智能对无人机挂载的摄像头采集的画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也可以将无人机采集的图片及视频资源传输至通过后端智能大平台进行统一分析和处理并输出分析结果。目前也流行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应用,这样可以对资源更灵活的调配、降低资源消耗。

传统无人机采用微波地面控制站的控制距离只有200多公里,无法满足战争中无人机动辄上千公里操控需求。但若利用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进行中继传输,只要在卫星天线的波束覆盖范围内,地面指挥站就能将无人机的控制指令送往地面卫星通信站,再由卫通天线发送给卫星,最后传送至无人机。利用此技术,无人机的通信便可不受距离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实现超视距测控和信息传输。

(三)无形之刃,隐秘突防

随着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应用愈发广泛,无人机装备的技术也需要更加精进。无人机不仅要在火力打击方面适应战争强度,也要在整个后勤保障方面适应战争节奏,其中无人机防电磁干扰等技术在无人机行动中展现出它们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法军的“神经元”无人机自身集侦察、监视、攻击功能于一身,在不接受指令的情况下即可完成飞行。除此之外,它的隐身性能强,在雷达屏幕上的尺寸不会超过一只麻雀的大小。根据欧洲官方称,其续航能力已经可以同有人战机相媲美。

图3 法国“神经元”无人机

隐身技术的一项最主要工作是提高反雷达探测的能力,通常用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来度量。它的面积越小,雷达就越不易探测到目标。在隐身无人机上,常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

一是外形隐身技术。电磁波的散射与目标的几何形状密切相关,飞机外形与结构对其雷达截面积大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控制无人机外形与结构,能够达到在雷达中隐身效果。

二是材料隐身技术。此技术同样也是减少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目前无人机普遍采用复合材料实现隐身目的,复合材料的优点分别是向雷达二次辐射能量少和适合无人机较小的外形尺寸,目前无人机隐身材料大多使用雷达透波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

除去雷达探测无人机外,远程红外探测器也是探测飞行目标的一大重要方法。无人机隐身技术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反红外探测的能力,也就是减小目标的红外信号特征,其中主要是减小无人机发动机喷管和排气孔的红外辐射。

三、无人机在斩首行动中的应用

未来军用无人机在战争中比重会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一是无人机功能突出,作为侦察监视 、信息支援 、干扰打击等功能的节点,活跃度在提升。二是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无人机在战损方面成本优势突出。

无人机作为现代化战争智能化、无人化的代表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俄乌冲突等多场局部战争与冲突中展露锋芒。在此次俄乌冲突中,乌军使用的TB-2无人机对俄军诸多车队造成一定摧毁,俄军的“猎户座”、“海鹰”、“前哨”等一系列无人机在战术方面也起到了相当可观的成效。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投入使用使我们看到在中高强度作战中无人机亦可发挥独特作用。

而无人机被用来实施斩首行动在现代化战争中已经不是首次,在2022年7月31日,美军便通过携带两枚“地狱火”导弹的无人机对基地组织头目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ri)完成精准击毙;在2020年1月3日,美军同样通过MQ-9“死神”无人机发射的“地狱火”导弹对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莱曼尼将军成功实施斩首行动。

由此可见,无人机从斩首行动方面颠覆了传统作战样式,同时也是未来战争趋于智能化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智能化战争的挑战,加快对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创新,推动军事智能化加速发展。

作者:徐明糠 张子昂 刘云华

编校:马建光

《现代防御技术》简介《现代防御技术》1973年创刊,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技术性刊物,双月刊。办刊宗旨为:立足航天高科技领域,分析国外最新防御思想与技术发展动态,积极推进现代防御技术研究和创新,引领国内外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促进先进技术在现代国防中的应用和跨越式发展,为读者提供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信息。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

欢迎空天防御相关研究领域广大专家、学者投稿!感谢支持!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142信箱30分箱资料室《现代防御技术》编辑部  收(100854)

电 话:010-88528614,68388557  

E-mail: xdfj@263.net

官网地址:https://www.xdfyjs.cn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