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惠州那里有无人机专卖店(惠州新闻摄影 进入无人机时代)

去年以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东江时报》《惠州日报》开始陆续出现航拍专题,为读者展示惠州高速公路、立交桥、古村落等,用航拍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觉感受。

科技的进步,给惠州新闻摄影带来历史性变化,无人机正逐步成为摄影记者的标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新闻摄影也由此进入无人机时代。无人机摄影,让新闻现场的呈现,增加了一个新维度,变成720度无死角。

《东江时报》摄影记者姚木森在操作无人机。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为了追求新角度

不用爬楼梯选角度,这是《东江时报》摄影记者姚木森使用无人机后最直接的感受。以往,为了拍摄一张高空照片,摄影记者要先选好附近的大楼作为拍摄点。“有时候跑到楼顶发现大门锁住了,有时候角度又不太好。”姚木森说,爬楼前要去跟物管打招呼,碰上好说话的物管还配合,不好说话的要浪费很多时间,然后还不能上到楼顶。同时,大楼的建设角度未必满足拍摄角度,拍摄一张好的高空照片还需要讲运气。

《惠州日报》摄影记者王建桥说,他最早在2008年就接触过无人机拍摄,但当时技术不成熟,需要3个人共同操作。由于那时的无人机还没有GPS定位,用电情况也没有显示,在航拍时必须确保一个人操作和拍照,一个人观察环境,还有一个人掐表算时间。如今无人机技术进步后,“媒体使用无人机航拍是趋势,航拍的画面目前对读者来说比较新鲜。”

“冷汗都吓出来了”

去年底,《东江时报》摄影记者杨建业和姚木森购置了一台小型无人机。在使用无人机航拍方面,两人都是新手。因此,大部分航拍照片都是两人一起完成。

“既要控制飞机,又要选景拍摄,如果多一个人看无人机飞行,这样比较保险。”姚木森举例,日前在仲恺航拍莞惠城轨时,他在操作器上关注画面的选取,无暇顾及无人机在天上的状况。突然,在一旁帮忙选景和观察无人机的杨建业大喊“快停”,姚木森立即定住无人机,抬头一看“冷汗都吓出来了”。原来,无人机就要撞上附近的高楼了。

同样的状况在王建桥的身上也发生过。日前,《惠州日报》刊登了隆生大桥建设进展的航拍照片。王建桥称,他在无人机升空后,盯着手上的屏幕选取画面进行拍摄,无意间一次抬头拯救了他的无人机。“附近有一栋高楼没有留意到,差点撞上去了。”王建桥说,无人机拍摄还是两个人配合为佳,他有时候会请朋友帮忙观察无人机的飞行情况。

无人机坠毁再买一架

无人机在天上飞,除了害怕“撞机”外,失控摔落是另一个最让摄影记者担心的问题。日前,杨建业带着无人机到惠阳一处农田采访,打算在空中拍摄大片农田的照片,为读者展示新的大地视觉。令他郁闷的是,无人机刚升空,还没来得及拍摄便垂直摔落。

“升空后正准备取景,突然发现无人机不受控制了,直直摔落在地。”杨建业说,那次搭档恰好有其他采访,而他事先也了解到,农田周边没有高楼,可以规避撞楼的危险,于是决定自己动手拍摄。意想不到的是,无人机坠毁的事件居然发生了。

这次事件也让杨建业和姚木森的第一台无人机告别惠州新闻舞台了。“机翼断了,送回厂家才知道,维修费用都可以买一台新机了。”杨建业说,由于这款无人机已降价,加上维修费用高昂,故两人决定新买一台无人机。

《惠州日报》摄影记者李松权在使用无人机航拍时也试过失去信号,幸运的是,他最终成功将无人机安全降落。今年4月,李松权参加了惠州首届西藏众筹旅行活动,为了从高空拍摄一个湖景,他升起了无人机。“信号越来越弱,差点掉湖里了。”李松权称,可能是由于现场磁场太大干扰了无人机,幸好他及时启动了自动返航功能,无人机才顺利降落回原处。

“有些画面使用无人机拍摄肯定比平视更漂亮。”李松权用无人机拍摄了一些农田和路桥等,视觉效果很震撼,希望接下来可以拍摄更多好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

趣事 无人机遭遇老鹰围攻

今年初,龙门南昆山出现罕见的冰雪天气,杨建业带着无人机和文字记者一同前往,记录这历史时刻。当时,《惠州海拔最高村庄遍地冰渣》为题,刊发了多张航拍照片,为读者展示了南昆山的“北国风光”。

事实上,在航拍前,无人机曾一度罢工。“屏幕显示温度过低,无法连接启动。”杨建业说,他当时才发现无人机低于一定温度是无法工作的。幸好,有热心村民拿来电吹风,经过预热后,无人机顺利升空。“屋顶覆盖的白雪,村庄的整体雪感,没有无人机是很难拍摄的。”杨建业说。

“无人机有次被老鹰包围了。”王建桥说,他有次在大亚湾海域拍摄鹰巢,一群老鹰发现无人机后,以为是入侵的物种,包围并追着无人机跑。“我赶紧返航,要是老鹰碰一下,不仅机器要掉海里,老鹰也会被螺旋桨打伤。”

今年1月24日,无人机航拍雪后的龙门南昆山中坪尾村。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惠州还有哪些领域用上了无人机

部门 执法取证 救灾侦察灾情

近年来,惠州政府部门在无人机方面已有多次运用,成为执法、救援等工作的“千里眼”。去年,广东地理国情监测专题报告会透露,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与广东泰一科技无人机遥感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落户惠州,将为政府部门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将加快惠州地理信息产业升级,为国土、交通、测绘、农业、林业、水务等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巡查取证更方便

最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放出执法新招,就是利用无人机进行调查取证。“利用无人机开展巡查和取证工作更加方便灵活。”据介绍,执法人员可以对无人机拍摄出来的城市上空图景进行前后对比,排查新增违法建设,此举将大大提高查违效率,使违法建设行为无处遁形。近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已利用无人机对金山湖片区建筑物现状进行拍照留底,并建立数据库,为接下来推动金山湖片区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执法部门使用无人机执法和取证早有先例。2014年,市国土局曾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水北村的征地拆迁工作进行航拍记录。

2014年12月,惠东县联合市公安局抽调900名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协警队员和志愿者,在黄埠镇开展声势浩大的“雷霆扫毒2014”专项整治统一清查行动,警方出动了3架无人机进行空中侦察,监控重点区域是否有可疑人员活动。

侦察灾情便于施救

2013年,超强台风“尤特”过境,给惠东带来强降雨,惠东县多个乡镇洪水灾害严重。其中,惠东高潭与外界通道完全中断,无人机率先进入灾区拍摄,第一时间将灾区现场照片发回到有关部门,为救援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据了解,在自然灾害中,无人机遥感技术为突发事件获取最精准、最及时的高清影像,展示受灾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倒塌房屋受损道路农田等各种灾情信息,用于救灾指挥、灾情评估、基础设施修复、灾后重建规划等。

2014年3月,在市公安消防局与博罗县公安消防大队联合开展的“媒体聚焦消防”活动上,一架消防无人侦察机亮相,格外吸引媒体的眼球。该机主要用于火灾现场侦察,通过无人机从高空了解火场整体情况。同时,在高层营救中可以输送救生绳;在洪涝灾害中可用于搜救被困人员等。

供电 无人机巡线 不用带电高空作业

“不用高空带电作业,降低了触电风险。”这是惠州供电局无人机大队队长郑建荣使用无人机巡线后的第一感受。以往,如果高压线路发生故障,工作人员必须带电爬上线塔,危险不说,有时候甚至一个星期也查不出故障点。使用无人机后,不仅能大大降低风险,也提高了检修效率。

2013年开始使用无人机

日前,南方电网举行全省无人机竞赛,郑建荣不仅参与出题,而且成为竞赛的裁判。据他介绍,惠州供电部门在2013年便开始使用无人机,是南方电网第一个进行系统培训使用无人机的供电部门。

“在没有使用无人机之前,我们试过一个多星期都找不出故障点。”郑建荣2004年参加工作,在输电管理所负责500KV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见证了从人工检修到无人机巡查的发展过程。在没有使用无人机以前,有一条高压线路曾出现跳闸故障,经重新送电后又能正常送电。根据工作指引,必须尽快找到修复故障点。

郑建荣说,高压线路在山上,杂草密布,山路崎岖,巡查难度很大。同时,若进行停电检修会致使大片区停电,只能进行带电作业。“两个线塔之间跨度大,有时候很难看出问题。”他说,工作人员爬上线塔后,用望眼镜查看线路,但受角度和距离影响,有时很难发现问题。更麻烦的是,因为故障点没有确认,往往要翻山越岭、攀爬多座线塔才能确定原因。

供电部门用无人机携带喷火装置高空烧毁电线塔横担上的鸟巢,无需人员登塔作业。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马俊盛 何文浩 摄

无人机查出高空故障

2014年10月,惠东一条500KV输电线路跳闸,重新开闸后依然能送电。“巡查后发现跳闸线路位于两座山之间,离地112米,没有无人机是很难看出故障点的。”郑建荣说,按照往常的做法,可能会错过这个点,因为两个线塔的距离较远,用望远镜不好发现。

无人机升空后,地下的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很快确定故障点就在这一段。“这段线路是两回路,有漂浮物连接了两条线路,致使瞬间放电。”郑建荣说,从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可清楚看到,漂浮物是平常店家搞活动使用的氢气球,触电后卷到线路上,如果不及时清除,有可能影响损坏线路。能够快速精确发现故障,都要归功于无人机。

农业 喷农药一架无人机可顶50个人

近两年举办的全市春耕现场会,无人机的亮相都备受关注,成为现场明星。目前,无人机在农业方面尚未大规模使用。我市农业和农技部门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广无人机等现代化植保药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一架用于农业植保的无人机为例,可荷载20升,售价9.8万元,每小时可以喷洒190亩农作物,是人工喷洒的50倍。使用无人机可以避免人工喷药时乱施农药,造成农药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也可以解决植保人员近距离接触农药威胁身体健康的问题。

“无人机喷药不仅适合水稻,更可以解决连片果树地面喷药难度大、效率低的痛点。”在今年的全市春耕现场会上,博罗县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苏东祥表示,使用无人机是农业植保的大趋势,将考虑引进到博罗推广使用。

随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有市民幻想着“以后快递会不会直接由无人机送到阳台呢?”

商业 用无人机让作品更独特

80后惠州人赵原是全景摄影工作者,从2008年开始接触全景摄影,一直使用6米长的高杆拍摄高空画面。近两年,随着无人机的普及,他认为航拍能提供更为独特的视角,正好符合全景摄影的特点。

未用无人机前,赵原只能携带6米高杆外出拍摄。 采访对象供图

此前用6米高杆拍摄

“全景摄影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当时我就觉得很新奇,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学习。”赵原说,那时候连教材和设备都不多,专业设备要从国外进口,教材也是英文的,但他觉得这个以后会有很广阔的前景。于是,他开始了全景摄影的探索之路。

“这3年来我们已经投入20多万元购置设备,而且成像镜头的模型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赵原说,其团队对于全景摄影的研究和实践绝对是认真的,如购置了惠州惟一一根6米高杆,高杆是在国外订做的,主要用于大场面拍摄。

由于前些年无人机技术不成熟且昂贵,普及率不高,赵原并未考虑购置。因此,在室外进行拍摄空中画面时,6米高杆成为赵原团队惟一的利器。

无人机拍摄惠州夜景

数月前,惠州网络上流传着7张夜景全景图,引起众多网友关注。“我们在惠城区的东、南、西、北、中各找了一个场景点,从拍摄到制作完毕花了一周的时间,制作出来大家看到的这7张惠州空中夜景全景图。”赵原介绍。

“拍摄这辑作品的目的是因为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加上这些年来惠州的内街改造、道路及城市建设为惠州增色不少。”赵原说,惠州的夜景很美,应该用空中全景摄影的方式展现出来。

“对比地面拍摄,用无人机航拍能提供更为独特的视角,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地段、一片区域的全貌,能做一份时间的记录,这也正好符合全景摄影的特点。”赵原认为。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