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无人机拍摄效果(“拍摄无人机是我一生的爱好”)

40年改革开放故事

——寻找故事中的你(十一)

1990年7月,西北工业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小型通用无人机

郭友军摄

“轰隆隆!”当郭友军看到无人机的助推火箭发出亮光时,气浪和巨大的声音袭来,让这位距离发射点仅30米的摄影者几乎拿不稳相机。 

  “稳住,稳住!”他握紧手中的海鸥牌相机,迅速按下快门,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同时,在稍远地方等待的研制者们纷纷欢呼起来。无人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翱翔,一切正常,最终打开降落伞,平稳落地。郭友军回忆:“因为激动,很多科研人员当场流泪。” 

  在“波澜壮阔 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上,西北工业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小型通用无人机的照片令参观者啧啧称奇。无人机在装备车上蓄势待发和起飞瞬间的照片,都是由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专职摄影记者郭友军拍摄的。 

郭友军

  20世纪70年代起郭友军就在西北工业大学工作,他说:“这辈子就干了摄影这一件事。”他用镜头记录了西北工业大学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校园,到大学生在图书馆专注学习的场景,再到西北工业大学研发设计的无人机,他用镜头记录的,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 

  “研发无人机,西工大人也是憋着一股劲的。那时候,对无人机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郭友军回忆,“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就下定决心,再难,也要突破无人机发展的技术瓶颈。” 

  该型无人机研制成功后,西工大无人机的研发步伐不断加快,研发团队英才辈出。我国著名飞行力学专家和航天教育家、西工大西迁教授陈士橹院士的学生祝小平和妻子周洲,被称为无人机世界的“神雕侠侣”。近年来,周洲牵头研制的太阳能Wi-Fi无人机,续航时长达到19小时34分钟(在秋季光照度下),可以更好地承担应急救援和通信任务。 

祝小平和周洲探讨太阳能Wi-Fi无人机的改进和发展

  无人机的研发过程,伴随着长期的外场飞行试验。试飞场冬天寒气刺骨、夏天烈日炎炎。这些考验,科研工作者要经历,郭友军也少不了。他站、趴、躺、跪,使出各种姿势,就是为了拍摄到一张精彩的无人机照片。有人问:“你这么拼命,就不怕无人机掉下来砸到你?”郭友军微微一笑:“我相信我们的科研团队,他们研发的无人机一定是安全可靠的!” 

  1958年,西工大成功研制试飞我国第一架无人机。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始终秉持“拼搏、创新、协同、奉献”的“无人机精神”,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耐得住寂寞,拼搏向上、埋头苦干,为无人机事业殚精竭虑。这是我对西工大无人机科研团队的直观印象。”郭友军说。如今,他依然奔走在拍摄一线,记录改革开放以来西工大的发展历程,记录一代代无人机科研工作者的欢笑、感动与奋斗。在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拍摄无人机是我一生的爱好。”

陕西日报记者 李龙飞

审核 by 林晓雪

文/编辑  by  刘芊羽

图片  by 高扬 / 网络

来源 by 陕西日报

陕西日记

记录陕西  感谢有你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