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2集(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大家好这里是累觉不爱初十看完舌尖的胖胖

我觉得……

这纪录片不看也罢……

出彩的镜头全在预告片里,剩下的镜头有很多都是迷之焦点,迷之换焦,谜一样的镜头晃动。

我不懂为什么一个固定镜头,把菜推进镜头,摄像机为什么要晃???????

摄像大兄弟你是拿手机拍的吗?

一个小时左右的纪录片,分了二十四个小节介绍不同的东西。

全程迷之跑题,还不如我初中写的跑题作文贴近中心思想。

我看了很生气,在看的时候,我跟一旁的老妈说。

“这一季真的感觉愧对中华美食文化

但其实这句话↑是气话

实际上呢?

我很难过,舌尖讲的故事依旧是那些看似平淡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可是它却没有好好展现出来。

好难过……

————————————————————————

大家好这里是初八刚看完舌尖3的胖胖……

前两天看的时候就稍微有察觉,但是好在前两天的舌尖文案还在线,各种情节还不至于生硬。

今天的舌尖,突破了我对纪录片的认知。

分节的标题,像我初中写作文故意加进去的小标题……

毫无目的地使用无人机拍摄,然后无人机用的还不好,好几个无人机镜头我都能明显看到镜头突然甩一下或者摇晃一下。

甚至很多只能用在幕后花絮的镜头强行添加进了正片里,汽车摇晃本来无法避免,但剪辑好歹要知道避重就轻吧。我甚至直接看到了一个车上拿不稳相机最后镜头偏到一边的蜜汁镜头……

这次的“食”主题很明显导演想把它和“拾”结合起来,大概意思就是重拾传统美食之类的。

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很奇怪。

男主角因为屡屡失败活不下去了接受了家族传统,这不叫拾;

在异乡为了女儿的学业依旧干老本行也不叫拾;

身怀重病起早搭黑给女儿做早餐也不叫“拾”。

这些故事不论真假,我只能对每一个人怀以同情,但这绝不是我认可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的纽带。

我在初四舌尖3开始播出的时候在这条里写过,纪录片不是电视剧,它不会迎合大众的口味,一部纪录片的好坏全在于你对这件事物的认可程度。

但今天这样的舌尖3更像是一部电视剧,迎合着人们对戏剧感的要求,却在戏剧感里偏离了本来的味道,显然迄今为止观众们对舌尖3的反响并不怎么好。

只评论这一集的话,我觉得舌尖在对传统美食和传统文化的展现中,失去了本身对传统的理解。

真的很可惜,他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传统了。

————————————————————————

看第二集中!感觉第二集节奏对了!看的特别开心。

而且文案全程在线!

偶尔有配乐安排的有点奇怪,但是不打紧!

而且主题的“香”和表达的“乡”!

拍案叫绝!给文案爸爸表白打call!

————这是第二集的分割线————————

看完第一集啦。

我盼了很久的来着,从b站央视纪录发预告片开始,今天订了晚上八点的闹钟。

怎么说呢。

一开始节奏快的惊人,很明显的就是文案策划挑选了一串适合这个主题的素材,最后定夺不了决定全拍,拍完了又时间太长,纪录片节奏本身就慢,剪辑和后期无奈缩短旁白停顿和空镜头,导致整体节奏太赶了。

确切的说是人物太多了。

节奏上剪辑把握的不准,旁白文案无时不刻在告诉你“我要详细讲了”,但是转眼两个镜头过去这个故事就结束了。

感觉旁白文案全程只在线了一两次,不像是央视的手笔,有一点失望。(我大概被央视爸爸惯坏了!如果国宝会说话文案爸爸太厉害了!)

我很喜欢关于泡菜坛子的那一段故事,但是并不是很喜欢剪辑手法。

(题外话:感觉跟着BGM一个长镜头,主人公由远及近出画敲泡菜坛子之后引出来旁白比较稳!)

这次的音乐听得出来很用心,但是后期把音乐声音调的很低,旁白的声音盖住了音乐的节奏,可惜了。

对于大家热议的有关于到底是“下饭片”还是“故事片”还是“中华文化”,各有千秋,大家喜欢的都不一样。

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拍摄的,它是一种类似于科普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整体,其实就是让你知道中国这里会做这个菜,中国那里有个手艺快失传了你要不要去试一试,中国南边喜欢吃这个,北边没有这个就不爽,你看这个真菜的看起来很好,哎嘿我写了个超级配这个菜的文案我找一个声音好听的给你读一波。

我平时除了舌尖以外也在看纪录片,看的纪录片多了,就大概晓得纪录片不是电视剧,电视剧只要对人胃口,天马行空加个特效就可以,世界观不怎么要紧。但纪录片重在纪实,重在纪录,他本身就不像是电视剧那样跌宕起伏充满趣味,纪录片好看与否,全在于你对这个东西的欣赏程度。

看舌尖和吃饭一样嘛。

比如我妈喜欢吃脆一点的酸辣土豆丝

我就比较喜欢绵一点勾芡过的土豆丝。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