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测量地形用什么遥控好(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助力填海造地)
在重峦叠嶂的群山沟壑之间,一架测绘无人机正在有规律地飞行。山脚下,孙毅铖紧盯屏幕,小心翼翼地操纵着手里的摇杆,不时跟同事核对图纸参数。作为中交一航局五公司中海壳牌惠州三期填海造地工程项目的测量员,此时,孙毅铖正在用新型无人机“正射影像测量技术”进行山体测量。
在填海造地施工过程中,需要从两个约33万平的料场倒运开山料110万方、开山石261万方、开山土70万方回填到场地,相当于填满约2100个标准游泳池,属于大型土石开挖项目。“测量的取点密度及效率,对项目部倒运量最终计量的准确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总工王小磊介绍道。
刚进场时,测量班到山头测量高程。如此大的区域,再加上山体陡峭,攀山越岭不仅费时费力,效率还低,2名测量员15天才能完成两个料场一次完整的测量,计算出料场整体方量。这样的“原始”方式耗时耗力不说,测量的效率远远赶不上倒运土石方的速度,测量出的倒运量并不准确,对每月的工程计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必须想办法,对传统测量方式进行大颠覆!”王小磊联想到,能不能用无人机来搞测量?以往都是扛着仪器在地面工作,如果换成无人机,就能利用高空飞行打破视野限制。王小磊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孙毅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孙毅铖查阅资料,购置了一台具备航迹标定功能的无人机。一周的时间,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扑在网络自学上。“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究无人机在测量上应用的可行性。”功夫不负苦心人,孙毅铖弄通了原理、掌握了技术。
“无人机测量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把无人机有规律拍摄出的照片导入到指定的软件中,随后通过软件合成,生成现场的三维立体图,得到高程点数据,进而对开挖量进行精确计算。”孙毅铖介绍。按照网上教程学到的步骤,完成第一次航拍测量后,孙毅铖迫不及待地想看一下无人机测量的结果,但是无人机测量的数据与现场勘测数据有明显差异。“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孙毅铖犯起了嘀咕。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孙毅铖对航拍测量方案又进行了梳理,一一排除了风向风速、无人机飞行速度和高度、航线设置等可能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寻求相关仪器公司帮助,孙毅铖得知无人机采用的是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而项目部采用的基准面是1985国家高程基准,这两者的基准面之间存在高程差,需要将无人机测量的高程数据经过校准后才能正常使用。高程异常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一排横跨整个料场的区域的高程依然存在偏差,明显高出附近区域高程。经过实地勘测,孙毅铖发现这一段是因为高压线存在的缘故,无人机从上向下拍摄所得到的数据并非山体的真实高程,而是高压线的高程。“通过调整无人机的测量密度,即使将高压线部分不合规的点全部删除后,也不影响最终效果。”与传统RTK放样高程相比,无人机测量误差维持在2厘米左右,完全满足施工要求,孙毅铖忍不住欢呼。 随着对无人机测量操作的逐渐熟练,原本需要2名测量员15天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1名测量员操作无人机,最多1个小时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无人机测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现阶段的测量工作效率,技术推广后,将来在一些危险区域,测量工作也由无人机代替人工,还能保证我们测量员的安全呢。”王小磊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