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灯光秀用的无人机是什么品牌(他是深圳灯光秀航拍摄影师之一,用无人机参与拍电影,也记录生活)
新职业解锁之航拍摄影师
刘国正,29岁,是一名航拍摄影师,通过操作无人机,为电影拍过画面,也用无人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他参与过电影制作,更是深圳灯光秀的航拍摄影师之一。他热爱这一事业,享受飞翔的感觉,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怎样拍出一张某个区域的全景照?有人的答案可能是走上高楼楼顶,俯瞰这座城市的风景;有人的答案是坐上直升机,精准捕捉每个精彩瞬间。而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无人机拍摄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需要动用大型设备的僵局。
刘国正的航拍作品。科技的进步,也催生出一个新兴职业——航拍摄影师。他们奔走在每个需要拍摄的角落,手指轻轻操作着设备,无人机缓缓飞起,收尽所有风景。刘国正便是一位专业的航拍摄影师。从一名无人机飞手到航拍摄影师,他为电影拍过画面,也用无人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
刘国正的航拍作品。意外和飞行结缘
刘国正与无人机的结缘,要从大二的一个晚上说起。练完跆拳道回宿舍的途中,他偶然看到操场上有人在操纵航模。“瞬间就被击中了,在天空中飞的姿态就像真飞机一样,也像鸟儿一样飞,真的太酷了,自己也想操纵一下。”
想做就做,刘国正随后主动找到当时操纵航模的大学学长,一起进入了航模社,成了一名航模玩家。然而真正操纵航模,却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太太太难了。以前只看到了飞起来酷的一面,自己操作的时候,可不是那么回事,遥控器上哪个按键是往前哪个是往后都不知道,飞上去的第一架飞机,在天空中只待了两秒,就坠毁了。那是自己的第一架飞机,非常心疼,连夜赶工,用泡沫胶把飞机粘起来。”他说。
刘国正的航拍作品。为了更好地练习,刘国正常常早上6点起床。室友还在熟睡,他已经来到了操场,开始了飞行训练。“早上操场比较空旷,那时候没什么人,也不会出现安全问题,比较适合练习。”除了实操外,他还大量阅读课外书,在网上搜集知识,不断看视频,和前辈交流经验,半年后可以熟练操作航模,做些飞行动作,同时还参加了一些航模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段经历,开启了刘国正的初次创业。大三时,他便和一起玩航模的学长一行3人,开始了航模买卖,每个月的收入,足够大学里支付日常开销,也成了学校的创业风云人物。“学校和政府都特别支持大学生创业,也会提供场地、天使资金,我们几个就开始创业了。”大学毕业后,公司要搬去咸宁,因为与他所规划的职业道路不同,他的创业之旅就此结束。
刘国正的航拍作品。享受飞行的乐趣
毕业之后,刘国正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所有同学都选择了和就读的影视动画专业相关的职业,而他,却坚定地想选择与无人机飞行相关的工作。“虽然和我的专业相关,也是刚刚兴起的产业,短期内看不到未来的前景,但是我很喜欢,也很看好。父母最后也理解、尊重我的意见,觉得你喜欢就去做吧。”
2013年,无人机刚刚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逐步发展,从事这一事业,深圳是最佳选择之一。毕业后,刘国正的第一选择就是深圳,并成功进入了大疆公司。初进大疆,刘国正从事的是售后工作,虽然离自己想象的无人机飞手有些距离,但是能够接触到飞机,他就觉得很满足。“能够真正接触到无人机,享受到飞行的乐趣,我就很开心。自己的工作,是自己最喜欢的,这就足够让我觉得幸福。”
做了两年售后工作后,他转岗到产品相关的岗位上,和无人机的接触就更加多了,这也就解锁了他的新职业——航拍摄影师。在无人机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原本就喜欢摄影的他,开始研究无人机航拍摄影。“我大学的时候,也挺喜欢摄影的,影视动画也也会涉及到一些摄影的课程。所以无人机+摄影,我就更加想尝试了。”
刘国正的航拍作品。拍摄电影大片
成为一名职业的航拍摄影师,可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飞行技巧,更要懂得构图、空间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一开始,刘国正也感觉到有些难。“既要会飞行,确保飞行安全,又要从电影拍摄的角度考虑构图、光线等,而且一定要提前做好所有预案,是个大工程。”
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专业航拍,刘国正还记得当时的细节。“那次是和中山电视台合作,拍一部讲述中山小榄的纪录片。有一些汽车上的镜头,现在想起来还是挺危险的。车在路上高速狂奔,我们也要一直跟着它,飞机的速度要跟上车速,操作上并不轻松。当时没有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路面处理,还要考虑安全问题。”他说,“我现在都记得,为了确保稳定性,我助手把我钉在车的扶手和他之间,保证不会晃动,稳定输出,那时候也蛮辛苦的。”
辛苦得到了回报。第一部作品效果不错,还拿了奖。“第一次拍职业作品,感受很不一样。原来无人机能够拍出这么好的作品,我特别开心。”
另一个让他记忆深刻的拍摄,便是为一部剧拍摄打斗场景。“在青岛的影视城,打斗场面很大,还有汽车爆破场景,这些画面是不能再来一次的,一遍就要成功,不能失败,没有重来,压力还是很大的。”他回忆道,“我们团队碰撞出想法之后,我就立刻去找导演商量,每个角度是怎样的,我们喜欢画面怎么拍摄,沟通得非常详细,拍摄的时候就顺畅了很多,直到拍摄结束,看到画面,我心口的石头也就放下了。”
采写:南都记者 张一鎏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顾威
剪辑:陈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