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无人机能拍到云层吗为什么呢(无人机能拍摄到气?这个“眼睛”拍到了什么)

11月,西北戈壁大漠入冬。在西北油田轮台基地,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地面防腐所的技术人员正在与腐蚀监测装置厂家联系,争取委托生产的新监测装置可以早一点送到,在寒潮来临前进行试装。

西北油田负责管辖的2万公里油气管道覆盖面积5000平方公里,工况复杂,隐患众多,技术人员面对出现的问题,用一项项新技术,补上一个个安全漏洞。近3年,管线刺漏呈连续下降态势。

给无人机装上能看见气的“眼睛”

近日,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飞行至80米高度时,发出呼叫:“已找到泄漏点!”从起飞到查出天然气管线漏点,仅用了22秒。

无人机检测原油管线泄漏技术已不算稀罕。早在5年前,西北油田已经用它充当“眼睛”,通过查看地面是否污染,判断原油管线是否泄漏。然而,天然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也闻不到,无人机面对输气管线泄漏只能束手无策。

地面防腐所的副研究员孙海礁翻阅科技文献时,发现一篇论文提到用光可检测甲烷在空气中的含量。

他立刻联系同事行动起来,在尝试了可视光、频谱、红外之后,最后选择了分辨率高的激光来检测天然气泄漏。然后,又将通过激光检测装置集成在无人机上,给无人机装上了能看见天然气泄漏的“眼睛”。经过3年来12次设计修改、20多次装置调整和上百次试飞,他们终于成功了。

无人机监测天然气管线,大大降低了天然气泄漏造成的燃爆等风险,可有效减少气井停产等经济损失。

探地雷达让管线体检“不受伤”

最近,该油田地面防腐所的高级工程师闻小虎得到一个好消息:他和同事共同研发的“雷达车”在西北油田采油二厂推广应用后,已经连续8个月没有出现过作业挖断非金属管线的事故了。

西北油田所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号称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在新建工程时,时常发生对管线地下位置不清导致的机械损伤管线事故,该类事故占油田重大油气泄漏事件的80%以上,在夏秋野外作业密集的季节,尤其频发。

如何防止开挖作业造成管线泄漏,成了亟待解决的环保难题。负责牵头项目攻关的闻小虎有些发愁——虽然不开挖地下金属管线监测技术已存在许久,但非金属管线的不开挖检测技术却始终是个难题,而非金属管线因其优秀的防腐属性在管道建设中被大量利用,此难关必须突破。

在否定了十几个方案后,闻小虎突然想到了雷达的工作原理。闻小虎与同事在收集了上千条数据、进行了无数次计算推演后,最终形成油气管线探地雷达路由技术。该技术利用雷达向地下发射超宽带窄脉冲信号,在地下介质介电常数存在差异的地方产生反射回波,对雷达回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精确计算地下异常体的位置和深度。

如今,在地下非金属管线不明的区域作业之前,用探地雷达车走一趟,就能清楚管线的位置和走向。

电感探针给管线做“肠镜”

在管线内放置金属挂片,定期“开肠破肚”取出挂片化验,检测腐蚀速率,推算管线更换时间,以防泄漏污染。在地面防腐所,人们把这叫作“切片化验”。

3年前,地面防腐所副所长葛鹏莉在一次全国管道防腐技术交流会上,了解到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感抗的变化测量金属损失的技术。

“如果装置设计合理,这项技术的应用也许可以取代挂片监测!”葛鹏莉立刻向技术方提出合作请求,并很快进行研发。

经过多次试验调整设计,他们开发了电感探针智能腐蚀监测系统,可推算出管线腐蚀速率,实现了监测点腐蚀速率的连续实时监测。该系统安装后无需进行人工取放、分析作业,即可获取腐蚀速率数据,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可大幅降低人工成本。“这就像给管线做肠镜。”葛鹏莉说,“有助于我们随时了解管线的健康状况,保证管线的安稳运行。”(曹 俊 刘青山)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