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对战无人机(早读:无人机战场直播“杀人诛心”,快把它打下来!)

作者

看航空

转载

流星

「一周热点」

10.31-11.07

在这里,看全球航空

最近,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依旧战火不断,双方持续在社交媒体上更新着己方的战果。从阿塞拜疆方面的宣传来看,阿方无人机所取得的战果几乎全覆盖了亚美尼亚的各型地面装备。而这场由无人机引领的空地大战,也引发了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大众机械》、澳大利亚“战略家”、福布斯网站、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等智库与媒体专栏的持续讨论。空中摄像头“杀人”又“诛心”

阿塞拜疆发布的战场视频多为无人机的“俯瞰视角”。视频中,阿方无人机从容地对地面的坦克装甲车辆等目标进行空中攻击。相比起“平面”战场中的反坦克导弹而言,无人机的空中攻击专门瞄准坦克这类重装甲目标的“天灵盖”,这是其防御上的最薄弱的部位。

但打哪不是重点,重点是“新世代”的无人机攻击全程都有空中摄像头的忠实记录,人们可以近乎实时的观看无人机搜索发现、锁定目标、发起攻击……

这些无人机拍摄下的清晰的战场画面,无疑是绝佳的宣传素材,很快就被剪辑发布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成为了阿塞拜疆方面在“舆论战”中极具威力的“炮弹”。

在阿方发布的无人机拍下的战场画面中,亚美尼亚装甲兵、炮兵全然不知。即便防空雷达天线依旧一圈圈地转着,士兵们也毫无觉察的进行集结列队……而转眼,这些目标就都化作一团烈焰、爆炸、飞溅……

而这时,可能还会有另一架阿方的无人机作为“空中之眼”,在近处空中安静观察与评估,确认打击效果……

这些画面持续在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传播,即便外界无法就此判断这些画面会给亚美尼亚国民带来怎样的“攻心”影响,但作为旁观者,难免会产生亚美尼亚方面更显狼狈,而阿塞拜疆方面战场“占优”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舆论战”的战场也在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拓展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上。

此次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舆论战”一线就是推特。双方在此发布战果、更新战况,图文并茂,还配有战场视频。这般你来我往的交锋,在此前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中都罕有先例。

而一架无人机的凌空冷峻一击,在“赢”得战果的同时,也通过媒介传播,成为了“舆论战”中的一枚“攻心炮弹”,炸在了敌方民众的信心与士气上。这样的“双赢”简直就是“杀人”又“诛心”。

新技术下放

预示了战场新变革

虽然,本世纪以来察打一体无人机已成为战争、冲突中不可或缺的空中装备,但相对于察打无人机MQ-9这样高配高价的商品,此次纳-卡地区的冲突中无人机相对更“低成本”,这也导致了“自杀式无人机”这一类型航空器的大量使用。 

“养”4架MQ-9B要有多少钱?当然,“裸机”是不贵,但相应的硬件配置、备件和从人员培训到维护支持、升级等全方位的服务相加,这一单合同就是6亿美元。

阿塞拜疆装备有土耳其TB-2察打一体无人机,在自杀式无人机中既有相对高端的以色列“哈比”、“哈洛普”,也有更低成本的土耳其的KARGU小型自杀式无人机。

虽说TB-2属于察打一体无人机中的入门款,但这不妨碍其所代表的精确打击能力的下放,而“哈洛普”、KARGU这类自杀式无人机,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航程、威力上的低配版的巡航导弹。 

以色列“哈洛普”无人机

在近期视频中,阿方TB-2无人机与苏-25攻击机,以及己方远程火炮的协同打击等能力,以前还是军事大国、空军强国的“独家技能”,但现在都已经实现了“下放”。 

当然,这样的“新技术下放”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最大的原因还是采购成本上的相对低廉、装备使用上的技术门槛不高。进而,才会有此次战事中阿塞拜疆大量采购无人机,并借此形成单方面优势的情景,弥补了其缺乏强大空军这一弱点,并有了在战场上实现“点穴战”精确打击的极大优势。 

无人机,没有了飞行员培训的高成本,也没有了飞行员被击落、被俘等麻烦。

譬如,KARGU自杀式无人机本质上就是四旋翼无人机+定向战斗部,技术不高、成本不贵,好生产、舍得用,让中小国家有了“一次拥有,非常满足”的感觉;而对于军事强国而言,这些产品优势,一旦与自身的研发能力、工业生产能力、无人机“蜂群”等新技术相结合,就能裂变出更强的战场效能。 

KARGU自杀式无人机

如多篇媒体“预言”,未来战场上一定会出现,密密麻麻的无人机如“蜂群”一般扑来,或侦察、或自杀攻击、或“直播”战况……

这样一架10万美元的无人机

打下来要花费百万?

同时,媒体报道也在争论,纳-卡冲突中无人机大放光芒,是否意味着坦克这个“百年老家伙”已经过时了? 

虽然观点不一,但最终的结论都倾向于“把无人机打下来”、近一步加强野战防空能力以护住“天灵盖”。 

不过,这笔“经济账”也很值得一算—— 

比如,阿塞拜疆方面装备的“一次性”自杀式无人机“哈比”,预估成本在十万美元左右(KARGU价格更低),而其击毁的地面装备,如T72主战坦克、“龙卷风”火箭炮、S300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射车、30N6火控雷达等,无不是都是百万级别的高价值目标。显然,自杀式无人机是以小博大,“赚”到了!

而亚美尼亚“黄蜂”、箭10野战防空系统、S300防空系统的战场表现,以及最终遇袭被损,都在表明“老式”防空系统对这类小型无人机存在探测能力上短板。这一“致命短板”不仅无法把无人机打下来,而且还自身难保。 

但即便“新式”防空系统能把无人机打下来,也还是要算算经济账——毕竟防空导弹的每枚成本在150至500万美元。即便是“富”如以色列,每一枚“铁穹”升空拦下哈马斯的火箭弹,其背后也要有美国人给的“补贴”。 

这场发生在高加索地区的局部冲突已经预示着“廉价”无人机在未来战场以及军事强国手中的更多革命性新可能;同时也催生着矛与盾的再对抗,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激光等定向能武器、针对通信导航指控系统的软杀伤、便携式防空导弹、中近程空空导弹基础发展的“反无人机导弹”等反无人机技术手段的成熟和装备。

排版:蓝   风

文案: 郑宇航

编审:武   晨

监制:王   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那兔原创T恤夏末清仓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