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无人机伪装(伪科技!戳破某些“意念控制”无人机的谎言)

很多科技名词听起来很带感,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些创业公司也喜欢借助这些高大上的概念对品牌和产品进行包装宣传,以便推广和融资。但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产品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的产品真实使用的技术与对外宣称的技术只有一丁点关系,有的则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属于蹭概念、蹭热点的伪科技产品。

(高大上的科技概念)

笔者本次介绍一款典型的伪科技产品——“意念控制”无人机。

第一次听到“意念控制无人机”这个概念的时候,笔者被唤起浓厚兴趣的同时,也不禁疑窦丛生:脑电波读取和传输相关的技术已经发展得如此成熟了吗?等到笔者看到相关产品实物和展示表演的时候,就基本可以确定——这些所谓的“意念控制无人机”基本都是假的!

(一些打着“意念控制”噱头的无人机产品)

要实现所谓意念控制,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脑电波的读取、识别和传控,但在笔者的印象中,脑电波的相关研究虽然开始历史较早,但一直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为脑电波不仅十分微弱,而且瞬息万变,包含的信息十分复杂。科学家尤其是医学领域的专家们一直找不到很好的方法真正识别脑电波中的信息,更别说用脑电波进行传输和控制了。

(脑电波研究中常见的场景)

脑电波的研究场景中,被研究者往往是满头贴满连接导线的电极,但即便这样也很难与人体内由亿万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相提并论。而笔者看到的很多所谓“意念控制”无人机,其所谓的“脑电波读取和操控”设备则简单到就像一个头箍或者发带,这是最令笔者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难道这些神奇的科技产品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已经突破了时代的限制?

先看一下某款“意念控制无人机”的官宣视频(截图):操作人员头戴一个头箍似的操控装置操控无人机上下左右移动,乍一看确实是没有用手操控,感觉非常神奇;但仔细再看,却很容易发现猫腻——操作人员的脑袋怎么动的那么频繁?

(某无人机产品官方宣传视频截图)

原来,无人机的运动方向是通过操作人员头部运动来控制的!也就是说,所谓的“意念控制”,其实就是体感控制!那个头箍一样的操控装置,想必根本无法读取脑电波和其中的控制信息,而是通过其中的陀螺仪传感装置识别头部的姿态和运动来控制无人机——比如人向左右歪头,无人机就会左右水平移动;人保持低头或抬头动作,无人机就会前后移动,人上下点头,无人机就会上下移动——原理其实跟平衡车差不多,只不过平衡车只有二维维度,而无人机是三维维度罢了。

笔者认为,这种头箍就是戴在西瓜上面,也一样可以控制无人机的运行方向。

笔者还注意到有些类似品牌在宣传上比较“低调”,没敢说其产品是完全的脑电波控制,而是称“可以通过脑电波(专注力)操控无人机的起飞、降落、悬停,同时结合头部体感动作控制无人机左右旋转、前进后退、左右移动等动作。在脑控模式下,你只需要双眨眼就能完成拍照。”

对于此,笔者当然也是不信的,如果其产品都可以通过脑电波控制无人机的起飞、降落和悬停了,为什么不能也通过脑电波控制左右移动、前进后退呢?这纯粹是在宣传方面一种谨慎的打擦边球式的文字游戏。

(视频人脸识别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应用广泛)

而其所谓“脑控模式下眨眨眼拍照”的功能,显然也与脑电波没什么关系,而是视频人脸识别技术的一种基层应用功能。

笔者注意到最近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就有这类“伪科技”产品挂着“意念控制”的噱头大肆宣传,不知道参展的那么多内行人看到会不会嗤之以鼻。

当然,笔者戳破“意念控制”无人机的谎言并不是想完全否定这类产品,而是希望其不要“挂羊头卖狗肉”。体感控制就老老实实说体感控制,不要非给自己加上“意念控制”的噱头给自己贴金,虽然听起来非常的“高科技”,但实际上是一种欺骗行为。

(文/Travon郑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